為了向新中國成立60周年獻禮,一部反映董存瑞與戰友生活、戰斗、犧牲的電視劇《為了新中國前進》,正在董存瑞故鄉河北省懷來縣熱拍。王寶強版的“董存瑞”也受到了各方的質疑,對此,該劇的總制片人兼導演馮剛力挺王寶強。馮剛又一次引起的大家的注意。
王寶強飾演“董存瑞”引發爭議,總制片人兼導演馮剛力挺王寶強,馮剛的底氣從何而來?
馮剛是一位出色的導演和制片人。自1983年進入河北電視臺工作以來,在26年的時間中,先后擔任過攝影、導演、制片人、總制片人等工作。他長期從事電視劇、電視文藝欄目、大型文藝晚會的拍攝與制作,獲得包括“飛天獎”、“金鷹獎”、“星光獎”、“金星獎”等全國重要的獎項,被評為河北青年優秀導演、十佳影視工作者。
此次,由他擔任制片人與導演的《為了新中國前進》,將作為國慶獻禮片于建國60周年前播出。面對網友對王寶強版董存瑞的質疑,該劇總制片人兼導演馮剛表現出了強烈的信心,認為王寶強能勝任這個角色。
馮剛表示《為了新中國前進》打造的是董存瑞的群體,而不是一個人,王寶強和董存瑞身上也有很多共同點。他說,他們二人都是樸實的農村孩子,雖然時代不一樣,但是生活背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們身上都有河北人民淳樸、堅韌不拔的精神,都是燕趙兒女。”馮剛透露,與現下投拍的革命題材電視劇相似,《為了新中國前進》也加入了感情戲的成分:“我們在董存瑞身邊也埋下了感情線,注意這不是愛情,秀兒給董存瑞秀鞋墊,是把人物做豐滿了,不僅僅是單獨的男人戲。”
在劇情設置上,馮剛把每五集作為董存瑞的一個成長點,人格在不斷的犧牲、戰斗中提升起來。他母親在送他出門時會說“不要給家丟臉”,新中國建立后“不要給國家丟臉”……他要傳遞出一種精神信念,就像《士兵突擊》里許三多“不拋棄、不放棄”的口號一樣,“不丟人”作為一個口號貫穿這部劇始終。而這部劇的制片人之一也正是《士兵突擊》的制片人張謙。每一個貫穿的成長點讓董存瑞完成了從“小我”到“大我”的轉變。這樣的心路歷程是循環漸進完成的,也是符合真實人物性格發展的。說到這里,馮剛笑了:“我們希望‘不丟人’能夠成為今年的又一個流行語!”
《為了新中國前進》得到了河北省委宣傳部、中共懷來縣委的大力支持,河北省委、省政府也投入了巨資,希望馮剛能夠拿出一部精品。董存瑞的戰友和親屬也對劇組投以期待的目光,希望英雄的身影重現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
所以,盡管從事電視劇拍攝工作多年,但馮剛承認,《為了新中國前進》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戰性。該劇是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獻禮的重點劇目,國慶期間在中央電視臺黃金時間播出,馮剛說責任重大。
一項項大獎。一部部巨作,馮剛塑造的經典劇目總能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
馮剛很勤奮,他把電視劇作為自己終生追求的事業,工作起來往往一絲不茍、兢兢業業,以嚴謹、細致、認真、負責的態度做好每一個節目。
1993年,馮剛創辦了全國最早的電視直播大型綜藝欄目《大家來歡樂》,擔任總導演和制片人。《大家來歡樂》迅速成為河北地區家喻戶曉、周末必看的一檔綜藝節目,同時也迅速在全國引起反向。1998年,馮剛創辦文化類欄目《燕趙風情》,擔任總導演和制片人,該欄目以藝術的眼光、人文的關注,發掘、展示、記錄了燕趙大地的人文精神和歷史文化,長期保持著旺盛而新鮮的生命力。
投身電視劇事業以來,馮剛出手,必定是大手筆。近年來,一部部巨作在國內引起巨大反響。由馮剛擔任總制片人的2 3集電視連續劇《戰爭目光》,2007年拍攝、2008年1月22日中央電視臺電視劇頻道黃金時間播出。該劇受到總政治部、中央電視臺等單位有關領導和專家的高度評價,榮獲24屆“金鷹獎”優秀長篇電視劇獎。2007年歲末,在京召開的《戰爭目光》研討會上,著名評論家仲呈祥先生盛贊,用“戰爭目光”,發現“人才目光”,從而顯示出“文化目光”。
從2005年到2007年,軍事題材的電視劇從來就沒有匱乏過,像《導彈旅長》、《沙場點兵》、《熱帶風暴》、《垂直打擊》……尤其是在《亮劍》和《士兵突擊》之后,沒有獨特的目光,要想突出新意便有了很大難度。在翻看、翻閱了大量的有關軍事題材的影視劇以及書籍后,馮剛最后決定片子要緊扣時代背景,從“軍事本體”的角度去思索,站在國家、民族和軍隊未來建設的這一高度上來策劃。電視劇全面、正面的去講述一個我軍由機械化、半機械化向現代化、信息化轉型的故事,是我國拍攝的第一部有關“信息戰”的戲,一經播出便引起巨大關注。
2008年4月12日,馮剛擔任總制片人的29集電視連續劇《相思樹》,在中央電視臺一頻道黃金時間播出,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在《新京報》每月的電視劇月度評選中,持續兩月被評為“口碑最佳電視劇”第一名。一些評論家認為,《相思樹》在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等方面結合得比較完美,國內很少有電視劇能達到這么高的水準。現代生活很多方面都在里面體現,它應該是現代劇的一個里程碑。一些觀眾在談到為什么如此喜愛這部電視劇時說到:“《相思樹》既是獻給觀眾歡快娛樂生活的一部好電視劇,觀眾又通過它塑造的幾個劇中人物,學到如何積極、上進,做人、做事,如何培養一個人的道德觀念和高尚精神。”
2008年,馮剛擔任策劃、總制片人的24集電視連續劇《牛鐵漢和他的兒女們》已經完成。這是一部農村題材的電視劇,該劇以華北平原農民奔小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進程為宏大背景,展示前進中的當代華北農村斑斕多彩的時代生活畫面,劇情向上、幽默、娛樂性強,具有濃厚河北地方特色,值得期待。
2008年至2009年4月擔任總制片人和導演、與河北省影視家協會等單位合作完成的25集電視連續劇《守望幸福的人們》已制作完成。一部部讓人難忘的劇目,讓馮剛成為一位值得尊重的電視人。
用“特殊目光”贏取社會與市場效益最大化,作為導演與制片人。馮剛才思敏捷,追求創新
從電視劇的選題與策劃,到最終實現最大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馮剛總是具有不同的目光與視野。 2007年,電視劇《荀慧生》在央視播出后,迅速在觀眾當中引起了熱烈反響,這讓馮剛有些始料未及。北京的一些中學老師給中央電視臺寫信,要求重播,因為這部電視劇中體現的積極向上的精神很值得孩子們學習。
而這部電視劇的拍攝也經歷許多磨難。荀慧生是河北籍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京劇四大名旦之一,他獨創的荀派藝術是中國京劇藝術的奇葩,他于1936年首創的《紅娘》更是久演不衰,成為我國京劇藝術的經典之作。編劇劉紀宏多年前就完成了劇本,但找投資找了多年,很多投資方對這部戲的市場回報并不看好,后來劉紀宏通過導演夏鋼找到河北電視臺的制片人馮剛,河北電視臺一看是河北人自己的事,劇本對荀慧生一生的傳奇經歷進行了詳盡而充滿感情的描述,拍出來會是部不錯的人物傳記電視劇,便決定投資拍攝。導演及制作班底用的是夏鋼所在的北京電影制片廠的人,演員則以北京人藝為主。
《荀慧生》播出后,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榮獲第26屆全國電視劇“飛天獎”長篇電視劇二等獎和24屆“金鷹獎”優秀長篇電視劇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對本劇給予高度評價,并于2007年3月6日在北京親切接見了該劇主創人員。
“拍出一部好的人物傳記電視劇”的目的達到了,馮剛卻沒想到觀眾給予了熱烈反饋,“省內很多文藝界的朋友都給《荀慧生》很好的評價,普通觀眾也表達了對它的喜愛”,馮剛告訴記者,電視是通俗藝術也是家庭藝術,再加上京劇本身有著廣泛的觀眾基礎,《荀慧生》有故事有情節,還有京劇藝術貫穿,能吸引到廣大觀眾在情理之中。“荀慧生一生的傳奇色彩與其他三位‘名旦’不同,他是‘四大名旦’中唯一一個貧苦孩子,靠奮發圖強獲得了成功”,馮剛表示,這部電視劇中積極奮進的精神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許多孩子都通過電視劇得到了激勵,它的勵志作用意義更大。
在電視劇的藝術追求中,馮剛始終強調獨特的藝術個性,堅持鮮明的藝術觀點是產生精品的基本前提。每次拍片子,他總告誡自己,要干好事情,重要的是勤奮,是堅持。做好每一次準備,把握好每一個細節,拍攝好每一幅畫面,都貴在堅持,絕不能半途而廢。他曾經用這樣一句話來表達他的藝術追求:“……寧可意到而筆不到,不可筆到而意不到,意到而筆不到,不到即到也;筆到而意不到,到猶未到也。”
作為抗日英雄馮志的后代,馮剛身上始終洋溢一種愛國的正氣和對社會強烈的責任感
馮剛父親是作家馮志,一位以自己戰斗經歷為背景創作了《敵后武工隊》的武工隊長。馮志原名馮祿祥,1923年7月出生于河北靜海縣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自幼父母雙亡,家境貧困,只讀過四年小學,“七七”事變后參加了八路軍,先在冀中九分區政治部當警衛員,后又到了政治部文工團和冀中野戰三縱隊前線劇社當創作員、演員。1939年7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時年16歲。這其間曾榮獲模范黨員、模范青年等光榮稱號。1942年,日寇對我冀中抗日民主根據地進行了瘋狂的五一大“掃蕩”,整個局面起變化以后,冀中九分區組織了一支由具有豐富戰斗經驗的班、排、連骨干組成的武裝工作隊,馮志報名參加并任小隊長。當地的敵人力量強大,群眾條件差。武工隊在極為不利的情況下堅持斗爭,在形勢嚴峻的敵后地區,他們組織和依靠人民群眾,運用各種方式打擊瓦解敵軍,被譽為“敵后神八路”。
馮剛是馮志最疼愛的小兒子,父親經常講述各種傳奇的戰爭故事,給幼年的馮剛心靈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童年馮剛的夢想就是長大也要像父親一樣。熱愛我們的國家,對社會負責任,為我們民族的復興奮斗。
機智、勇敢、沉著,是馮剛眼中的父親。父親曾經給馮剛講過一個死里逃生的傳奇故事:“有一次父親到軍區開會,回來的路上和日本鬼子狹路相逢,他閃身鉆進路邊一堆麥秸垛里。鬼子過來用刺刀挑那些麥秸垛。父親感覺到鬼子到跟前了,抬起手中的駁殼槍扣動了扳機,誰知這一槍竟沒有響,而鬼子竟也沒有挑這個麥秸垛,轉身走了。父親事后一看,原來槍被麥秸稈卡住了,真是奇跡般地逃過了一劫。”更為神奇的是,在馮志任小隊長期間,武工隊員沒有一個犧牲的,在當時殘酷的形勢下,這可以說是一個奇跡。
作為英雄的后代,馮剛對老一輩用鮮血和生命解放新中國的故事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他更愿意通過電視劇來塑造那段值得記述的歷史。未來的工作中,他更想用一名電視人良好的修養實踐著自己的責任和人生價值。
在馮剛的計劃里,在接下來的三年里,他們計劃每年推出一到兩部優秀電視劇在央視黃金時段播出,《為了新中國前進》是第一炮。以后幾年,他們將籌拍《西柏坡》等反映黨史題材的大片,每年都要出精品,要拍攝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好片子。至于具體的動作,請觀眾拭目以待吧,相信他們不會讓觀眾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