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人大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成部分,發揮好地方人大的職能作用,對完善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是非常重要的。自1979年地方人大設立常委會,30年來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從恢復及創建到逐漸發展完善,始終在摸索、實踐、總結、規范。“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完善實際上就是在既有的制度框架下,通過持續的設定、治理技術的應用來使文字表述的制度成為現實運行的制度,實現制度設計的目標,達到良好治理的目的。”[1]地方人大制度建設和創新,正是通過一些制度、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努力把憲法法律規定的職能在實踐中真正發揮出來,從而使文本中的權力在現實中得到實現。無論是地方立法還是對“一府兩院”的監督,地方人大進行了持續不斷的探索創新,創造了很多有意義的制度和技術、方法。梳理和總結30年來地方人大制度和法治建設的歷史過程及其豐富實踐,特別是對一些較典型的“制度創新”及其成敗得失做些探究,對于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可提供一些有益的經驗和啟示。
1.地方人大設立常委會,是我國民主法治、人大制度和政權建設的重大舉措。現行法制賦予地方人大諸多重大職能,但實現地方人大的法定職能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工作重心的轉移,民主法制建設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提上議事日程。1979年7月1日,五屆全國人大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等法律,對地方政權組織和選舉制度作了一些重要改革。最重要的是在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大設立常委會,直接選舉擴大到縣一級,并擴大了選民和代表的提名權,普遍實行差額選舉等。這是我國政治制度和地方政權建設的一項重大改革,是改進和完善我國人民代表大會這個根本政治制度的重大措施,對于加強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將起重要作用[2]。1979年下半年,在全國66個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和市轄區進行了直接選舉的試點工作。第一批縣級人大常委會就在當年直接選舉試點中正式產生。1980年底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設區的市、自治州人大常委會全部建立起來。至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