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殿俠 王傳君
摘要:隨著中國的文本學研究的興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文本的研究逐漸成了一個新的研究熱點,產生了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研究者提出了一些集中論及的問題,諸如對文本進行學理上的深層解讀、文本解讀的長期性、文本研究的現實意義等。同時研究中也還存在一些有待于繼續深入研究的問題,如研究思路與模式的拓展、文本內容研究的深化以及文本研究與理論創新的關系等,都還需要學界同仁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文本;研究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9)04-0016-04
隨著新世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深化,文本研究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中國的馬克思學正在興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文本研究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重視。近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文本及相關課題仍是學者們研究的熱點,并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采取了新的研究角度,拓寬了研究范圍,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
一、研究現狀
我國關于馬克思主義文本的研究始于20世紀70年代,文本研究在我國才剛剛起步,尚屬于新興的研究領域,但它卻是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極力推崇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我國學界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不斷有人提出“回到馬克思”、“與馬克思同行”、“走進馬克思”等口號,馬克思文本研究在我國學界越來越受到重視。2007年4月10日,《光明日報》理論周刊以“建立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文本學派”為通欄大標題,提出了開展馬克思主義文本研究的一些建議和主張。特別是該刊的編者指出,建立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文本學派,旨在對過去研究中存在的無視文本基礎尋章摘句、斷章取義的做法進行反省,以提升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學術水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文本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物質承載和“原始積累”,是我黨思想和理論的集中概括和體現。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文本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現為學術論文:如《從文本釋義學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同一性》(袁輝初,《毛澤東思想研究》2003年第2期)、《不同文本(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之比較》(王建國,《毛澤東思想研究》2003年第4期)、《<論十大關系>的文本解讀及與同時代領袖群體相關文獻的比較研究》(張新華,《探索》2006年第5期)、《<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的版本問題》(王建國,《中共黨史研究》2006年第5期)、《鄧小平理論是一個“過程”——論鄧小平文本解讀的長期性》(陳明,《毛澤東思想研究》2007年第5期)、《<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與相關文本分析》(張新華,《探索》2007年第4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經典之作——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的歷史啟示》(吳宏亮,《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8年第4期),等等。
除了學術論文的研究,其他方面的研究主要有:(1)專著:如《<新民主主義論>與中國文化現代化》(辛文斌著,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版)。(2)學習讀本:如《<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學習參考綱要》(本書編寫組,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3)紀念文集:如《紀念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發表50周年——“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鄭謙,陳國平主編,中共黨史出版社,2007年版)。(4)專門的研討會:如2007年6月21日至23日,為紀念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發表50周年,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二研究部等四部門在重慶召開的“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5)相關碩士論文的研究:如《<矛盾論>文本研究》(徐西永,中共中央黨校06屆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
從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雖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文本研究才剛剛起步,但已受到了學界的異常關注,引發了人們的研究興趣,也產生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研究過程中學者們提出和論證了一些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也提出了一些建議和主張。
二、研究主要論及的幾個問題
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文本研究的興起,很多研究者在文本研究過程中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較為關注的問題,但總的看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文本本身的解讀
文本本身的解讀,即按照“文本學解讀”的一般路徑,對其產生背景、寫作過程、版本源流、文體結構、內容與思想、研究歷史與最新動態以及現實價值與意義等多個方面一一進行詳實的梳理、考證、分析和闡發。下面以文本研究中研究者較為關注的文本版本問題和內容的解讀為例加以概括。
版本問題。文本版本的研究是文本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大多數研究者在進行文本研究的過程中都論述了這一問題。當然也有專門對文本進行版本考證的研究,如《<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的版本問題》(王建國,《毛澤東思想研究》2004年第1期)。以《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文本為例,據有關研究者的研究表明,自該文本產生以來,已發行單行本120多個版本,其中漢文版10多種,少數民族版20多種,外文版80多種,盲文版4種。僅到1958年就已發行2135700冊。
內容的文本解讀。內容的文本解讀的總的原則是忠實于原著,大多研究者在進行文本研究的過程中都堅持了這一原則,力求掌握第一手材料,即以“原始文本”為直接研究對象。以《論十大關系》文本為例,眾所周知,《論十大關系》一文分為十個部分,分別闡述了“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中央和地方”五大經濟關系和“漢族和少數民族”、“黨和非黨”、“革命和反革命”、“是與非”、“中國和外國”五大政治關系。有研究者在對該文本進行文本解讀的時候,關于文本的內容提出了三個方面的思想:一是關于生產力方面,涉及經濟建設的基本方針。二是關于生產關系方面,涉及改進經濟體制。三是關于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方面,涉及處理政治生活中一些矛盾的基本原則。
(二)文本解讀的長期性
任何文本的產生,都會吸引大量學者、專家對其進行解讀和詮釋,從而也決定了文本解讀具有了長期性。以《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為例,如前所述,自文本產生以來,發行了數以百計的不同版本,關于該文本的研究也是每年都有,僅在中國期刊網上從1999年到2008年的10年間,專門的研究論文有124篇,具體分布為:1999年1篇,2000年3篇,2001年3篇,2002年6篇,2003年3篇,2004年2篇,2005年3篇,2006年10篇,2007年65篇,2008年28篇。
以鄧小平的文本為例,有研究者認為鄧小平的文本永遠是鮮活的。鄧小平理論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動的過程,是一條奔流不息的河,它們兼有固守與變動的二重性。鄧小平理論是—個不斷發展變動的過程,并且這個過程還不會因為它的創始人辭世而停止,從而致使對它們的解讀具有長期性。并且提出了解讀長期性的基本要求:首先,要抓住鄧小平理論和文本的“精髓”,根據實事求是原則的要求去理解和把握鄧小平文本的思路與觀點;其次,要密切聯系實踐;最后,要按照鄧小平所贊賞的態度去研究鄧小平及其理論。
(三)文本研究的現實意義
文本研究的主旨不在于文本自身,而在于發揮文本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思想和理論指導作用,從而推動改革開放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決策。為促進社會和諧,很多文本學方面的研究者對不同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文本進行了積極地研究和論證。以《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文本為例,有研究者認為,毛澤東當時提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所要達到的理想社會狀態,就是希望人民內部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這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是和諧社會理念的思想淵源。
同樣是對于構建和諧社會,也有研究者從《論十大關系》文本人手,提出了一些構建和諧社會的見解。如有研究者認為,1956年4月,毛澤東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的《論十大關系》的報告,提出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的基本方針,對社會主義建設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實際上已經提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一系列重要的思想觀點。在《論十大關系》中,毛澤東在處理這些關系中體現著一個基本原則,就是“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盡管在這一報告中,未出現“和諧”二字,但從報告的內容看,無處不體現著促進整個國民經濟全面發展的和諧思想。
三、有待深入研究的幾個問題
相比國內外學界馬克思文本的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文本研究還屬于初步探索階段,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相關的基礎理論研究異常薄弱,具體研究雖有所涉足,但不夠系統和全面,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文本的研究還有待于進一步地深入。
(一)拓展研究思路與模式
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文本已有的研究,既注意到了對文本本身及其相關文本的分析研究,也注意到了對毛澤東、鄧小平等重要人物的思想研究;既注意到了結合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研究,也注意到了結合當時的歷史條件、社會環境的研究。文本研究的覆蓋面是較廣的。同時,也存在薄弱環節,特別是在對相關人物的作品的文本選擇上表現突出,據筆者搜集的資料顯示,研究者所選擇的文本大多集中于毛澤東的文本,如《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但對于鄧小平以及其他重要歷史人物的文本作品研究不夠,如關于鄧小平文本的研究較少,筆者在中國期刊網上只搜集到《鄧小平理論是一個“過程”——論鄧小平文本解讀的長期性》。因此,今后要注意加強對包括鄧小平在內的其他歷史人物文本作品的研究。要準確地把握、正確地發揮好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各自文本作品及其文本研究的作用,恰如其分地反映文本研究的高貴品質,不能為了突出毛澤東文本作品的作用,而忽視了其他重要歷史人物的文本作品所起到的實際作用。
文本研究的主旨不在于文本自身,而在于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文本研究的新道路,發揮其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思想和理論指導作用,并始終圍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文本這一核心而展開,不斷拓展研究思路與模式,推動我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文本學研究。
(二)深化研究內容,對文本進行深層學理上的解讀
首先,對文本進行深層學理上的解讀。在馬克思文本研究過程中,隨著研究的深入,挖掘和闡釋的思想越來越新穎,偏差和錯誤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在對馬克思論著的文本及其內含思想的解讀、闡釋方面。針對這種現象,有學者提出將馬克思論著的文本和思想當作一種單純的學術研究對象看待,而文本也作為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在學術界越來越受到重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文本的研究,也應當對其進行學理意義上的深層解讀,如進一步挖掘新史料,考察文本創制的歷史背景、社會條件,深度解讀文本內容。同時在學理解讀的基礎上,結合當前社會發展的條件、國內外環境、社會矛盾等,對文本的思想、內容,合理借鑒、運用到改革開放事業過程中,發揮文本應有的作用。
其次,加強對鄧小平及其他重要歷史人物文本的研究。如前所述,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文本作品都應是我們進行文本研究的對象,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毛澤東文本的研究。在進行文本研究時,應該拓展研究視野,不應該局限于某篇文本,如關于毛澤東的《關于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講話提綱)》(1957年2月),實際上后來對其思想進行宣傳的系列文本還有鄧小平的《共產黨要接受監督》(1957年4月8日)、劉少奇的《如何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1957年4月28日),這一系列文本揭示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思想脈絡,也反映了黨的領導人對這一思想的共識與發揮。
再次,不斷深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文本現實意義的研究。文本研究需要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實踐是發展的,在新形勢下不斷地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要求我們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結合新的實踐,聯系新情況、新問題,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文本,為理論創新提供支持。當前的文本研究應要著眼于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深入地認識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形成過程、精神實質及其它對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和對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巨大指導作用,深刻認識在馬克思主義主義中國化方面取得的巨大理論成果,并不斷推進理論創新。
(三)文本研究應與理論創新相結合
理論是學術研究的靈魂,理論創新是學術研究的生命所在。長期以來,大量的研究往往只限于對具體文本的考釋與解讀,多是微觀的實證性研究。就事論事。這樣做,本無可厚非,只是由于理論的缺乏,許多重大問題和熱點問題無法達成共識,一些疑難問題很難得到較快的解決。
在文本研究與理論創新的關系上,以馬克思哲學文本研究為例,國內理論界中存在著兩種各執一端的片面做法:一是“文本中心主義”傾向,即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等同于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哲學文本內涵的簡單發掘和理論闡釋,隔斷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二是輕視文本研究,離開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哲學文本。片面強調所謂“理論創新”,這兩種看法都是片面的、不科學的,它們的共同缺陷是割裂了文本研究與理論創新的辯證統一關系。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文本來說,文本研究應堅持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加強理論創新,解答新的時代課題,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新的理論支撐。
總之,近年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文本的研究,不僅出版了一些優秀的學術著作和發表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學術論文,而且已初步建構了較為完善的研究思路和模式,隨著研究的深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文本的研究也必將進一步彰顯它的學術價值和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李建平.大力開展文本研究,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J].福建師范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
[2]聶錦芳.馬克思文本研究的一般圖景勾勒[N].光明日報.2007-04-10.
[3]齊得平.張錫江.一篇科學名著形成紀實[J].當代中國史研究,1997(3).
[4]張新華.《論十大關系》的文本解讀及與同時代領袖群體相關文獻的比較研究[J].探索,2006(5).
[5]陳明.陳湘舸鄧小平理論是一個“過程”——論鄧小平文本解讀的長期性[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7(5).
[6]馮靜.張品彬.《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與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研討會綜述[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6(3).
[7]馮佳,淺談《論十大關系》與構建和諧社會[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
[8]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六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310.
[9]王東.林鋒.從回到馬克思到發展馬克思——文本研究與理論創新關系新探[J].社會科學輯刊,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