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峰
摘要:民間借貸已成為社會經濟活動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和融資途徑,它的發展對于緩解社會資金供需矛盾、促進中小企業發展都有著積極的一面,但同時也給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為了掌握當前民間借貸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我們對縣轄內民間借貸情況進行了調查。
關鍵詞:民間借貸縣域風險
一、當前民間借貸的新情況和新特點
(一)民間借貸主體多元化、區域分布廣泛化。目前,民間借貸的供需方組成復雜,涉及到城鄉居民、個體工商戶、中小企業等甚至包括國家公務員、黨政干部、金融機構人員。據初步調查統計,城鄉居民約占20%,個體工商戶約35%,中小企業約45%。民間借貸活動分布廣泛、遍布城鄉,從農村地區生產、就醫、消費、子女上學、婚喪嫁娶到城鎮(市)購房、買車、創業、企業生產經營,可以說有經濟活動的地方就有民間借貸的發生。
(二)借貸利率和期限靈活,方式多樣。當前農村經濟發展主要靠信用社承擔,其利率執行普遍達到年利率12‰-15‰。據調查。民間借貸利率相對靈活,大多由雙方參考同期銀行貸款利率,根據償還能力、期限和風險程度自行協商確定,檔次多、差別大,大體在同檔次貸款基準利率的1—2倍,平均在15‰左右,最高的超過30‰,最低為10‰,80%的調查對象月息介于10‰—20‰之間。
(三)民間借貸規模和單筆借貸金額呈上升趨勢。貧困地區金融服務相對滯后,也帶來民間借貸需求量的不斷加大,以彌補金融帶來的資金缺口。據統計,近幾年縣域民間借貸由一千多萬元,每年按一千多萬元的速度遞增,目前總量達到四千多萬元,占全縣金融機構貸款規模的5%左右。調查還發現,無論城鎮和農村,民間借貸金額單戶單筆交易額亦逐步增大。
(四)民間借貸履約率高,違約補救方式靈活多樣,但民間借貸引發的民事糾紛案件數量呈上升趨勢。據了解,民間借貸違約率較低,一般在5%以下。
二、民間借貸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及潛在的風險
(一)緩解了銀行業貸款壓力,助推金融體制改革。一是民間借貸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金融機構所顧及不到的資金需求,承接了部分中小企業成長之初的融資高風險,填補了正規金融支持經濟的空白。二是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緩和銀行借貸壓力,降低了銀行資金風險。三是民間借貸注重信用關系,方便、快捷、靈活的經營方式,給銀行業帶來了一定的競爭壓力,對于各銀行業機構提高服務質量,轉變經營理念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優化資源配置,推動了產業經濟發展。民間借貸資金供需雙方相互都有一定的了解。信息優勢使放款者能選擇一個風險和收益相對合理的項目給予資金支持,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另外。民間借貸對推動個體、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功不可沒,從調查表明。幾乎所有的個體戶、民營企業都有過民間借貸的經歷,30%左右的民營企業表示在其發展壯大過程中民間借貸的作用不可替代。起到了銀行業機構、政府和其他部門所不可起到的作用。
(三)民間借貸削弱了金融宏觀調控效應。在總量調控上,企業在國家宏觀調控作用的范圍外進行民間借貸,使金融調控政策打了折扣。在結構調控上,宏觀調控部門可以通過引導銀行信貸資金的流向,促進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但民間借貸資金流動由于存在盲目性。很容易流人一些國家限制或禁止的行業、企業。
(四)疏于規范對社會穩定蘊含著潛在的威脅。民間借貸私人交易較多、隨意性大、規范性差、借貸的法律要素不全,一旦出現違約,常使借貸雙方、擔保人之間關系惡化,引發一些民事、經濟糾紛或者訴訟案件,甚至引發起惡性刑事案件。如果民間借貸演變為非法集資,將給當地經濟金融秩序造成負面影響,嚴重地將危及區域的經濟社會穩定。
三、規范民間借貸行為的幾點建議
民間借貸是最早出現的信用形式。其存在是歷史淵源、社會環境、經濟基礎和金融體制等多種因素互相作用的結果,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為引導規范民間借貸,建議從以下方面加以引導和規范:
(一)加快立法進程。建議在《合同法》的大原則下,充分考慮民間借貸的特殊性,兼顧自愿、公平、合理和市場原則,盡快制定《民間借貸管理條例》,明確民間借貸與非法集資的法律界定、行為規范、利率區間、抵押擔保、糾紛處理等,從立法角度給予民間借貸活動合法的生存和發展空間,為民間借貸構筑一個合法規范的經營平臺,讓正當的民間借貸活動走向陽光地帶,充分發揮其抬遺補缺的作用。
(二)增加國家對貧困地區金融政策扶持力度。雖然國家對貧困地區在金融政策方面給予了一些優惠的政策,但很多難于落到實處。比如發展村鎮銀行,必需要有一家發起行牽頭,由于發起行從自身管理與效益的角度考慮,使貧困地區很難引進到外地、外資銀行到貧困地區投資發起。
(三)建立民間借貸定期監測機制。銀行、政府有關部門、法院、公證部門應通力合作。選擇一些民間借貸較為活躍的企業和地區,長期進行跟蹤監測,保持監測工作的連續性,及時收集、反饋和共享民間借貸信息數據。特別是在國家宏觀政策做出重大調整和地方經濟運行中出現不穩定因素時,及時向企業和市民給予風險提示和窗口指導,有效防范民間借貸風險。
(四)地方政府應規范民間借貸行為。政府部門對待經濟發展中的民間借貸要改變放任自流的做法,做到正確引導,疏堵結合。一是要大力搞好宣傳工作。讓群眾了解民間借貸活動必須嚴格遵守國家法律和行政法規的有關規定,遵循自愿互助、誠實信用的原則。二是將民間借貸合法化、規范化,有步驟地將民間借貸納入正常的金融活動。三是在民間借貸活躍的地方,可設立相應的管理機構或咨詢機構,為借貸雙方提供諸如《合同法》等法律服務,減少因法律盲區引起的民間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