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芷君
摘要:我國的存款準備金制度有著許多的獨特之處,這與我國的國情密不可分,這也導致我國存款準備金制度存在許多的問題,如造成宏觀經濟波動、調控效率不高、對資本市場調控不明顯等,因此我國的存款準備金制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關鍵詞:存款準備金宏觀調控操作問題
存款準備金是指金融機構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準備的資金,金融機構按規定向中央銀行繳納的存款準備金占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存款準備金率。存款準備金制度是在中央銀行體制下建立起來的。世界上美國最早以法律形式規定商業銀行向中央銀行繳存存款準備金。存款準備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證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漸演變成為貨幣政策工具,中央銀行通過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影響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供應能力,從而間接調控貨幣供應量。
一、我國的存款準備金制度
縱觀全球的存款準備金制度,我國的存款準備金制度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首先,我國央行是對準備金支付利息的。長期以來,我們是對存款準備金提供利息收入的,而且是較高的利息收入。第二,我國的存款準備金制度對各金融機構法定存款準備金按旬考核。
二、目前我國存款準備金制度的問題
1,難以從根本上解決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剩問題
存款準備金作為對沖工具,并不能從根本上減緩由于匯率高估帶來的持續的基礎貨幣發行壓力。這也正是人民銀行不斷調整準備水平而卻難以從根本上抑制流動性泛濫的主要原因。如果國內匯率持續低估,結售匯制度改革不進一步取得突破,境外資金就會保持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巨大的境外資金壓力無法釋放。也就無法解決中國的流動性過剩問題。而匯率持續低估,國內生產要素定價過低,不僅無益于內外失衡問題的解決,還會間接鼓勵高污染、高能耗產業向中國轉移,進一步造成中國生產結構性失衡。面對這一問題,如果僅依靠存款準備金率或公開市場操作對沖過量的流動性。可能減弱“治病追根”的動力,從而對我國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和中國的產業升級帶來不利影響。
2,調整市場貨幣供應量效率不高
日常監管缺乏有效的數據支撐,加大了人民銀行準確核實和判斷金融機構當期存款準備金繳存水平的難度。按照1998年存款準備金制度改革的有關規定,各金融機構實際繳納和進行準備金調整時,除填制繳存憑證外,還應提供余額表。但在實際操作中,有許多環節可導致存款準備金數據失真。
3,存款準備金利息不合理
實踐顯示,這種制度扭曲了存款準備金的功能。其機理是:它客觀上為存款貨幣銀行提供了“倒吃”央行利息的便利,從而弱化了準備金作為央行“課稅”的經濟意義。我國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金率一直保持較高的水平,尤其是,每當經濟發展處于不夠活躍的較低水平,因而發放貸款的收益下降或風險加大時。我國銀行體系的超額準備金率便會迅速上升,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將吸收的存款放在央行的超額準備金賬戶上,足可使得商業銀行在彌補吸收存款之成本之外獲得凈收益的好處。簡言之。對準備金提供利息,事實上相當于央行對存款貨幣銀行提供了某種補貼。
4,對宏觀經濟造成大幅波動
從股票市場看,截至2007年12月末,上海市場A股平均市盈率79.40倍,深圳市場A股平均市盈率133.0倍。大大高于成熟市場15-20倍的水平,中國股票市場已經成為全球價格水平最高的股票市場之一。證券市場泡沫形成主要與兩方面因素有關。一是境外熱錢不斷涌人,二是在財富效應作用下的存款轉移。熱錢持續涌入主要源于對新興市場的認同和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2007年年末,由于之前法定存款準備率調整存在時滯。其對宏觀資金面的影響逐漸顯現,加之中國資本市場十分的不成熟。噪音風險十分突出,股票市場開始大幅回調,央行又繼續加息、提高法定準備金,加劇了投資者的恐慌,隨后緊跟而來的金融海嘯又進一步促使股市下跌,直到最低的1666點之后,央行才有些放松貨幣政策的意圖,可以說這一輪緊縮的貨幣政策消滅了中國剛剛產生的尋多中產階級。
5,過高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加重了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
中國在存在流動性過剩的同時又在廣大的中西部地區、涉農產業和中小企業中存在嚴重的流動性不足問題。不斷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會直接導致商業銀行體系的流動性普遍吃緊。2007年10月后,部分商業銀行面I臨資金緊張的局面,大幅度減少了流動資金貸款和票據業務規模。目前同業拆解利率水平迅速升高,3個月SHIBOR由2007年1月初的2,8077%上升到2008年2月初的4.5033%,最能代表市場利率水平的轉貼現利率,也已經由2007年3月中旬的2.7%左右上升至2008年2月初的6.6%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普遍的流動性緊縮首先會沖擊地方銀行和中小型銀行機構。由于大型銀行在高度趨同的客戶選擇下會優先滿足大型客戶資金需求,在總量縮減的條件下,大型壟斷客戶的資金需求不會受到明顯影響,而中小型客戶則更難獲得信貸支持。中小企業貸款及涉農貸款收縮更加明顯。從信貸結構上看,在緊縮條件下,信貸資金會進一步向壟斷性公司、政府背景企業、房地產企業和個人住房按揭領域傾斜。商業銀行信貸結構會進一步發生畸變。信貸總量縮減條件下的信貸結構偏置將影響經濟的均衡協調發展,不利于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不利于民生改善和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