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金融學家、美國斯坦福大學經濟學教授羅納德·麥金農來到財政部科研所訪問,就中國當前的經濟擴張政策和人口政策等問題,發表了如下意見:
金融危機的爆發源于儲蓄與投資的不平衡。中國下一步財政政策不僅要在投資方面擴大內需,更要提高消費水平。居民的消費與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密切相關,而中國的情況是近年來居民收入的增長落后于GDP的增長率,企業的份額則有明顯上升,與此相對應的分配調節應借助于2008年開始實施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將更多的大企業憑借資產優勢、資源壟斷、特許權取得的收益上交國庫。未來財政政策在優化收入分配、促進結構升級等問題上應大有作為。
就啟動國內需求而言,中國有必要考慮對已實施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進行必要調整。如在近期調整、適當放松計劃生育政策,可以有效地促進居民消費的增長(特別是大件商品如住房、汽車,以及嬰兒用品和生活必需品等),有助于減緩經濟危機對經濟增長的沖擊,引導經濟增長方式向內向型、消費驅動型發展。
中國實施長達三十多年的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強化了居民家庭的儲蓄傾向,特別是主流的“一胎化”生育政策,使得城鎮家庭越來越小型化,再加上現代社會人口流動性增強,父母依靠子女養老的傳統模式已經打破,而社會化的養老體制又未完全形成,這就勢必強化居民增加儲蓄以備養老之需的傾向,這對擴大即期消費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未來社會空巢老人也將越來越多,對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將成為一個很大的問題。
而計劃生育所引致的家庭人口結構畸形,并繼發家庭儲蓄消費結構畸形,是中國經濟失衡問題(包括失業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計劃生育政策使得有撫養能力且高素質的城市人口將本來應該用在撫養孩子上的精力、財力和資源用于養老儲蓄或其他消費(如寵物)。擴大內需,應該考慮順勢尋求在新的階段形成健全的人口結構。社會作為整體,就業取決于生產,而生產取決于消費,消費又取決于人口及其結構。
發展觀決定人口觀。很長一個時期以來,中國重視外向型經濟。這次世界性金融危機的爆發,使中國意識到經濟增長必須依靠內需。為發展內需,一方面應保持合理的消費人口數量,可以放松城市區域的計劃生育,使生育率恢復到世代更替水平;另一方面可提高人均消費者的購買力,提高工資總額占GDP的比例,健全社保制度,降低教育、醫療等民生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