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市財政局局長沉思良久,說:“政府采購是財政改革的三駕馬車,我們豈能坐視管理職能被肢解,看來,我得豁出去了”!
財政部門是負責政府采購監(jiān)督管理的部門,這是無可爭議的、毋須討論的常識性問題。但在某些地方,本應由財政部門承擔的采購管理職能卻常遭“旁落”,令人遺憾的是財政部門往往選擇消極放棄,這與建設“法治下的政府采購”完全背道而馳,導致采購工作秩序的混亂。接下來案例中財政局長的選擇或許能給人們帶來些許震憾、促動和思索。
木已成舟絕不言棄
某市決定對招標投標體制進行改革整合,旨在建立統一的招標投標管理和操作機制,涉及到分散在建設局的工程招投標、財政局的政府采購、國土局的土地使用權掛牌拍賣、衛(wèi)生局的藥械采購、體改辦的產權交易等多塊具有招標或類似招標職能的業(yè)務。擬新設兩個層次的機構,第一個為管理層次的正科級建制“招投標管理辦公室”,第二個為操作層次的副科級建制“招標投標交易中心”,其中“招投標管理辦公室”內設的政府采購管理科承擔原由財政局承擔的政府采購管理職能。鑒于招標投標工作的重要性和復雜性,該市最高決策機構——市委常委會專門進行了研究會辦,并通過上述改革方案。
得知這一情況后,該市財政局政府采購科的同志立即向局長作了匯報,畢竟是常委會研究定下來的事,要想改變這樣的決定其難度可想而知,局長沉思良久,說:“政府采購是財政改革的三駕馬車,我們豈能坐視管理職能被肢解,看來,我得豁出去了”!隨即指示采購科準備匯報材料并附相關法律規(guī)定,局長帶著這些材料找遍了包括書記、市長在內的所有市委常委,作了大量的解釋,依法據理力爭,真是累彎了腰、磨破了嘴,可喜的是付出終有回報,市委決定重開招投標的專題常委會辦會,決定將政府采購管理職能“歸還”財政局,政府采購管理職能的失而復得,確實很不容易,事情盡管已過去了半年之久,每當談及此事,局長和采購科的同志們仍難掩心中的激動。
職能回歸少走“彎路”
相信在許多已建立大一統的招標投標體制的地方,政府采購管理職能“回歸”財政的案例絕非個案,現實拷問人們在招投標體制改革中能否少走“彎路”?
首先,弄清招標投標體制改革的目的是前提。建立統一的招標投標機構是為了整合資源,避免重復建設,提高監(jiān)管效能;設立的管理層次的“招管辦”應限于對各類招標事務的協調和對招標場所的管理,不能被賦予實體性的管理職能;設立的操作層次的“招標交易中心”應是一個共享的場所和平臺,在具體的改革組建中必須強調依法辦事,不論在何時,與法律相抵觸的就要無條件糾正。
有些地方在組建招標中心時未能吃透相關法律規(guī)定,調研不夠,情況不明,草率行事,或法律意識淡薄基于某種個人目的考慮,常以領導決議、政府文件形式“生硬”地將原本屬于財政部門的政府采購管理職能“私授”給“招管辦”這樣的機構,這是違法行為,背離了優(yōu)化招標市場的初衷。
同時,財政部門要維護法律授予的政府采購管理職能。如果面對政府采購管理職能被肢解,選擇明哲保身、畏縮退讓無疑是不負責任的表現,相信案例中財政局長的做法定會在政府采購業(yè)界產生共鳴,讓人油然而生欽佩之情。
此外,現實不容樂觀,政府采購管理職能“旁落”現象令人擔憂。導致政府采購管理職能“旁落”的原因是,一邊有人要,一邊有人放。而有些地方的財政部門總是嫌政府采購麻煩,存在“甩包袱”心理,認為政府采購是吃力不討好的事,對管理職能旁落采取默認的態(tài)度,甚至正中下懷,順水推舟,猶如扔掉了一只“燙手的山芋”。
采取措施抓出成效
財政部門應該怎么應對呢?一方面,要廣泛地、長期地、務實地搞好政府采購法律法規(guī)和工作成果的宣傳。經常向黨委、政府的主要領導匯報政府采購工作,贏得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加強內設政府采購管理機構建設,配強力量,提升政府采購工作的位置。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政府采購管理的規(guī)章制度,細化本級政府采購預算的編制,嚴格采購計劃和采購方式的審批,對政府采購活動實施全程管理和監(jiān)督,科學制定政府集中采購目錄、采購限額標準和公開招標限額標準,審核政府采購資金撥付,優(yōu)化政府采購評審專家?guī)斓慕M成人員,監(jiān)督檢查采購人政府采購法律法規(guī)執(zhí)行情況,公正地處理供應商投訴。
同時,要超前謀劃,爭取主動。案例中財政局長找遍市委常委的做法,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到,與其在事后花九牛二虎之力,不如把工作做在先,把工作做好領導作出決策之前。具體負責政府采購管理工作的同志要及時掌握本地招標投標管理體制改革的動向,在統一的招標投標中心籌建前,應及時將政府采購方面的法律規(guī)定和工作流程送呈具有決策權的相關領導和部門,并做好溝通和協調工作,在改革中強化政府采購管理職能,把政府采購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作者供職于江蘇省阜寧縣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