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如今的“淺閱讀”時代,媒體應承擔起更大的文化使命。《溫州日報》“甌越·閱覽”副刊立足科學的市場調查,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強化經典閱讀,提供本土文化信息,打造個性十足的地域文學,為建設一個書香社會而不懈努力。
【關鍵詞】閱讀 甌越·閱覽 文化使命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自古以來,人們視讀書為提升人類自身精神境界的一劑良藥。但隨著科技的進步,信息的海量膨脹,生活節奏加快,人們正逐漸改變傳統的閱讀方式。“即時在線瀏覽正在取代傳統青燈黃卷式的經典閱讀,以快餐式、跳躍性、碎片化為特征的‘淺閱讀’正成為閱讀新趨勢。”——“2007北京國際出版論壇”上,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的一番話引起與會者共鳴。柳斌杰說,以快速、快感、快扔為消費特點的“淺閱讀”,符合大眾流行文化與消費文化的基本特質,符合現代社會人們追求休閑與娛樂的需求。但由此導致的非導向閱讀、功利性閱讀等現象,將會對讀者特別是青少年的人格成長、精神發育、知識訓練乃至價值觀、世界觀塑造等產生不良影響。“面對這種現狀,出版業應當承擔起更大的文化使命。出版業必須在內容建設上有所堅持,把出版物做深、做寬,提升出版物的內在文化含量。”這就對社會媒體的文化使命提出了要求。
《溫州日報》周末版的“甌越·閱覽”副刊致力于營造“深閱讀”的文化氛圍,倡導終身閱讀,當好文化田園的守望者和傳承者,很好地擔負起了社會媒體引導和喚起民眾閱讀熱情的文化使命。
一、立足科學的市場調查,明確角色和功能定位
據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的一份調查“北京報業市場總體規模和結構考察”表明,在讀報的人群中,有31.4%的讀報人表示雙休日比平日讀報的時間多一些或多很多,看報時間增加的人數比例比減少的人數比例要高出6.8個百分點。
《溫州日報》作為地方黨報,其受眾人群的總體特征是:高學歷、高收入、高職位;年齡結構:讀者多為成熟理性人群,35—55歲是其主要群體。綜合起來看,這部分讀者多為管理階層或白領工作人員。他們在閱讀內容、閱讀方式和興趣上,都有明顯的穩定性和專指性。他們往往在家庭和事業發展中擔任主角,正處于人生最繁忙、緊張的時期,因此節假日(雙休日)是他們相對輕松與自由的時間段,他們更傾向于在安靜舒適的環境中,放松工作的疲勞,汲取文化知識,提高文化素養,塑造自身的人格,為自身能力的“可持續發展”積蓄養分。黨報的受眾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人群是青年學生。他們也只有在節假日(雙休日)從繁忙的課業中解脫出來,通過報紙廣泛了解與學習和自己興趣相關的知識,擴大自身的知識領域。溫州日報的“甌越·閱覽”副刊立足于科學的市場調查和分析,抓住周末休閑時間充足,讀者有可能“深閱讀”的機會,逢周六出版,其傳播質量和傳播效率均有所提高。可以說,準確而又明朗的定位,使“甌越·閱覽”副刊具有了廣闊的市場。
二、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引導民眾的閱讀熱情
和有關部門及同城媒體聯合舉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社會活動,有助于擴大影響力,造成聲勢,吸引讀者參與。例如,為了倡導高品位的文化生活,尤其是倡導廣大青少年讀名著的好風氣,溫州日報副刊部聯合市圖書館、溫州廣播電視報、溫州電視臺總編室等單位從2002年春節起推出“讀經典名著,看經典影片”活動,堅持了一年多,受到市民群眾的歡迎。活動期間還進行了有關閱讀名著的調查、知識競賽等。
此外,副刊上開辟專欄“書之緣”,編發部分讀者的閱讀經歷與閱讀經驗,與廣大讀者一起分享,既與讀者拉近距離,又告訴普通讀者:“你也可以成為讀書人!也可以成為一個有思想深度的人!”《我的讀書年代》《我的學術生涯》《愿做讀書人》《在閱讀中“永生”》等文,無不彰顯一個明明白白的道理:讀書是必須的生活,是我們尋找自己價值所在的原點。不管塵世如何喧囂,世間如何浮躁,在文字的世界里,人們總能夠找到自己的平
衡。
三、崇尚強化經典閱讀,提供獨立深邃思想
“自由談”、“書評吧”等欄目則側重對經典作品的深刻挖掘,堅持獨立思考,使浮躁年代的大眾產生心靈上的振動和共鳴。《兩個小女孩的成長》與《兩個小男孩的成長》兩篇短文饒有趣味。 《兩個小女孩的成長》把林黛玉與白雪公主放在一起,《兩個小男孩的成長》把匹諾曹和孫悟空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研究,從另一個角度讀出中西方家庭教育的不同觀念及對兒童成長的不同影響。類似的小文還有很多,這些文章均立意清新,經典中讀出令人深思和叫絕的新意。而從這些小文中也傳達出副刊編輯們的理想:崇尚經典,品味經典,堅持對經典的閱讀,對經典的深刻挖掘,以推動經典閱讀活動經常化、生活化。
閱讀還要堅持獨立的思考。《堅持個性化閱讀》一文,對當今名人喜好為他人開書目表示質疑,認為這與個性化、自我化的閱讀規律有出入,是無法真正從閱讀的本質上反映出閱讀的精神的。《醒著的知識分子》認為“如今知識爆炸,掌握知識的人越來越多,掌握知識并運用知識為身家計的人越來越多,真正無愧于知識分子稱謂的人卻越來越少”,對當代知識分子喪失批判意識提出批評,大聲疾呼具有胸襟、抱負、擔當,特別是清醒的真正的知識分子。這些短文不趨時、不趨勢、不從眾,發出的聲音是真正來自心靈深處的吶喊,是有著獨立思考能力的思想家為大眾開出的一劑苦口良藥,從思想上引起讀者的震撼和共鳴。清代著名畫家戴醇士談作畫時曾經說過:“令人驚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這些“自由談”能真正打動人和征服人,讓人深思,幫助讀者從深度上把握社會脈搏的跳動,認清事物的變化規律和發展方向。
四、傳播本土文化信息,滿足讀者心理需求
在媒體多元而又非常發達的今天,新聞本地化是城市報殺開一條血路的戰略之矛。新聞報道固然如此,文化信息的傳播也是如此。“溫籍新書架”、“溫籍作品”致力于溫州作家作品的介紹。由于都是溫州本土的作者,因此讀來倍感親切,覺得富有人情味,因而能夠引起普遍關注。4月11日,溫籍著名作家林斤瀾在北京逝世。4月18日該副刊推出紀念林斤瀾先生的專版。《從溫州走出的“怪味”小說家——緬懷溫籍著名作家林斤瀾》《文壇評論林斤瀾》《矮凳橋風情》,名段摘錄、林斤瀾簡介,從不同的角度為讀者還原一個真實,并與溫州很貼近的林斤瀾形象。《像教育家一樣教育孩子》《蔡笑晚教育家書》講述了溫州一位普通父親,是如何精心竭慮培養子女走上成功之路的,這對當前的家庭教育與成才教育頗具指導意義。
講座亦有提升人的精神層次的積極作用。2008年正值改革開放30周年,為此,繼開辟“書寫溫州三十年”專欄后,溫州日報副刊部與溫州市社科聯、溫州市圖書館聯合主辦,推出“話說溫州30年”系列講座,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此外市內其他文化講座也在該版得到及時的預告。在2009年1月24日的甌越·閱覽上,預告春節期間溫州市社科聯、市文聯、團市委、市圖書館等部門聯合舉辦的“人與文化”系列公益講座;緊接著在2月7日的閱覽上
以《聽聽講座過新年》為題作了較大篇幅的專題報道。文章題旨明確,倡導過一個充滿文化氣息的新年。
五、立足特色鮮明的文化沃土,打造個性十足的地域文學
文化是文學的土壤,如果一個省區的地域文化是一塊“底肥”充足的沃土,往往會深刻地影響作家的審美傾向和藝術風格的形成。文學既然是文化的結晶、文化的載體,那么從文化的角度切入對它加以詮釋既可以拓寬研究的廣度、深度,還可以創建全國或地方文學史研究新框架、新體系。溫州就是這么一片文化底蘊深厚的沃土,它的文化基因世代相傳、源遠流長。在溫州這塊土地上,無論古老的田園村落,還是詩文典章;無論是宗族殿堂,還是街衢古屋;無論是風俗習慣,還是禮節禮貌,都形成了獨特的“溫州文化”。溫州還有著特殊的地域環境及奇美的山川風光;闖遍天下的溫州人和敢為天下先的“溫州人經濟”,也是聞名海內外的一大奇觀。甌越·閱覽副刊承擔起了打造具有鮮明溫州特色的地域文學的重任。以芙蓉古村現當代60年歷史變遷為主線的長篇小說——《芙蓉外史》;溫州市作家、學者許宗斌多年來對雁蕩山文化研究的新成果——《雁蕩山筆記》;匯集溫州市龍灣歷史文化名人代表作,梳理龍灣文化發展脈絡,探究龍灣人文演進歷程——《千年沉淀》;反映上世紀80年代溫州改革開放期間一段歷史的紀實報告——《溫州試驗:兩個人的改革開放史》等著作,都在此副刊上作了較大篇幅的介紹與推薦,從不同角度與側面表現出了溫州的地域環境、歷史變遷、政治經濟、人文景觀、世態習俗、自然風光。可以說,“溫州地域文學”至少在甌越·閱覽副刊上已露端倪。
閱讀生活的成功與否,對一個人的精神成長有很大影響。尤其是在未成年人的成長過程中,必須追求一種有深度的閱讀,這是一種訓練思維、熏陶美學修養以及培養人文情懷,甚至形成人生價值觀的過程。只有經歷過一段艱苦的閱讀歷程,才能達到必要的思維深度;也只有經歷這一歷程,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才不會喪失有效傳承的基礎。甌越·閱覽倡導讀書,教人愛書,為建設一個書香社會而一直不懈地努力著。■
參考文獻
1、《柳斌杰:“淺閱讀”凸顯出版業文化使命》,新華網, 2007年08月28日
2、《第六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 《中國青年報》,2009年4月23日3、《黨報要分假日經濟“一杯羹”》鄭海華,《青年記者》, 2006年第14期
(作者單位:溫州大學校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