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深度 新聞報道
在新聞單位,老總們經常要求記者采寫出有份量的深度報道。那么,怎樣才能采寫出有份量的深度報道呢?根據本人的體會,答案是:只有“沉下去”,才能有“深度”,也才能“有份量”。只有直面群眾,深入采訪,才能寫出真正有份量、有深度的報道來。那種蜻蜓點水式的采訪,那種“泡會議、聽報告、趕場子、拿材料”的采訪,是難以寫出深度報道的。
安徽省阜南縣某鎮的柳編產品全國聞名,在國際市場上也有著較高的知名度。2001年,我應當時的阜南縣鄉鎮企業局之約,去某鎮采訪柳編發展情況。在縣里,有關負責同志向我提供了一套柳編種植及柳編產品加工、銷售、產值、利稅、出口、農民受益等方面的書面材料。按說,不去某地實地采訪也能寫出一篇塊頭不小的報道來。但是,我還是堅持去了某鎮,進行實地采訪。在某鎮,我按縣、鎮的安排,采訪了幾個柳編種植、加工大戶和新建的柳編大市場。但是,我沒有滿足于此,而是用更多的時間,走訪了許多不是縣、鎮指定的柳編加工戶、經銷戶和周圍的種植戶。通過采訪,聽到的、看到的與材料上的內容卻是大相徑庭。許多柳編戶反映,柳編加工、經營越來越難做了,搞柳編賺不到錢。他們說,由于沒有人組織,柳編加工、銷售都是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抱不成團,辛辛苦苦加工出來的柳編產品,都被外地來的三道販子、四道販子以低價買下,再以高價轉手賣給二道販子,二道販子稍加整形、著色后,再以數倍甚至更高的價格出口賺大錢。“我們加工戶光落個累,賺不到幾個錢,錢都被人家賺去了”。在問到他們的要求時,加工戶們說,希望政府能管管,把種植、加工戶組織起來,把條子(原料)管起來,把柳編產品集中起來統一銷售,不讓二道販子、三道販子壓價。上級部門能給某地柳編批個自主出口權,我們自己也能出口柳編。再就希望政府部門幫助引進柳編加工新技術。
當我把農戶的這些建議和想法告知當時的鎮領導時,這位領導則顯出一臉的無奈:我們也想統,可這千家萬戶的,咋統?再說也沒有錢呀。
回到家里,我違背了縣及有關部門約請采訪的初衷,沒有再給某地柳編(也是縣里)唱贊歌,而是以《某地柳編敢問路在何方?》為題,寫了篇反映某地柳編發展面臨嚴峻形勢的深度報道,刊登在《阜陽日報》上。
這篇稿子刊登后,引起了縣黨政領導的高度重視(可以說是震驚),立即批示縣有關部門深入調查,研究解決。同時要求縣電臺、電視臺繼續深入報道。
這次報道經歷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感到寫深度報道,必須先深入采訪,沉下去才會有大收獲。試想,如果僅僅按照縣里提供的材料,或是按照安排去幾個柳編大戶象征性地采訪一下,走馬觀花,不做長時間的深入采訪,那么采寫出來的報道,只能是篇繼續歌功頌德式的、與事實情況不相符、大而化之的“官樣文章”。■
(作者單位:阜陽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