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幫忙”類節目 民生新聞
“美麗幫女郎,天天幫你忙。2008年10月18日,安徽電視臺第一檔直播熱線幫忙節目《幫女郎幫你忙》正式開播。《幫女郎幫你忙》專注“熱線幫忙”,在內容定位上和《第一時間》《夜線60分》既錯位發展,又形成互補。這檔以“幫忙”為獨特定位,以熱線直播為播報方式,以7位靚麗的“幫女郎”為節目主持人的幫忙服務類新聞節目一經推出便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收視率上有不俗的表現,市民對其也頗有好評。
目前國內一些電視臺也創辦了像這樣關注民生、服務大眾的幫忙類節目,如四川電視臺文化旅游頻道的《幫忙》、河北電視臺經濟頻道的《楠楠幫你辦》、石家莊電視臺都市生活頻道的《小吳幫忙》等,并在當地取得不俗的成績。這類節目通過記者參與民生急事、難事、煩心事,引導社會各界志愿者為群眾排憂解難,使新聞貼近生活,貼近百姓,拉近與觀眾的距離,體現了媒體的人文關懷,擴大了自身的影響力和公信力。
一、“幫忙”類電視節目興起之因
“幫忙”類電視節目是民生新聞節目的延伸與創新,是媒體貼近群眾,展現人文關懷,體現服務功能的重要體現。
四川電視臺的《幫忙》節目是省臺創辦“幫忙”類電視節目的先驅之一。這個節目原來是文化旅游頻道于2007年1月29日在《非常新聞》中推出的一個版塊,取名為“胖姐幫忙”。對節目將主持人與提供“幫忙”這兩個元素進行調整,催生了新的節目形態——“幫忙”類新聞節目。“胖姐”鐘燕平,巴蜀著名笑星,如今變為新聞節目主持人。“幫忙”,概括了節目的特征:節目提供“幫忙”,而不僅僅只提供信息。
安徽經視的《幫女郎幫你忙》則在形式上又作了進一步的調整:加入了直播熱線,以及節目主持人的形象更新等元素。直播熱線整合到“幫忙”類節目中來,一方面增加了節目新聞信息來源,另一方面拉近了節目與觀眾的距離,體現了“幫忙”類電視節目立足為群眾辦實事的服務功能。
主持人角色的調整,是“幫忙”類節目一個重要的創新要素。主持人由信息發布者、現場記錄者,轉為既是信息發布者和現場記錄者,又是矛盾調解者;主持人由在電視演播廳扮演的“全知”角色,轉變為“介入”觀眾與平民百姓生活的角色。
如果節目主持人由明星等公眾人物來擔任,則引發的社會反響會大幅度增強。在《幫女郎幫你忙》前期宣傳推廣中,安徽電視臺舉辦了“幫女郎”評選比賽,掀起了一場“幫女郎”時尚風潮。
“幫忙”類節目目標受眾中女性觀眾的數量占據了半數以上。其內容通俗化,故事性、趣味性比較強,具有濃郁的本地特色,感性的生活元素吸引了大批女性觀眾的視線。通過關注“家丑”,注重事件“原生態”,將故事化的事件用戲劇化的方式報道出來,一方面是通過笑聲和淚水來釋放感情,另一方面提供了家庭婦女和母親的角色模式。《幫女郎幫你忙》的一期節目中,委托人小代打來電話尋求幫助。小代于2008年11月11日,在安徽經視《第一時間》上看到了一篇報道:一名名叫凌小鴻的男子因為老婆跑了而爬上市中心的廣告牌企圖自殺,跟在凌小鴻身邊的還有他一歲半的兒子小家富。小代同情并關心小家富,提出可以為凌小鴻照顧家富一段時間。但是凌小鴻將小家富扔給小代,不愿意再要。小代一開始就將小家富當做自己的親生兒子,她放棄了家庭與事業,但是小代的經濟能力不足以很好的照顧小家富。她希望“幫女郎”能夠幫助她將小家富送回凌家。上演了一場現實版的媽媽再愛我一次,其情其景感人至深,市民們都關注事態發展。
但“幫忙”類電視節目的受眾群體觀眾年齡結構偏老。中老年人收看電視的時間比年輕人多,他們往往比年輕人更具有參與意識,更愿意對新聞事件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還有獲得認同、與他人交流的需求造成他們對這類題材的電視節目的偏愛。
“幫忙”類電視節目的題材不外乎這么幾種:案件、災禍、悲情、苦難、糾紛、沖突、好人好事、草根英雄。電視節目中的人物、事件、狀態、矛盾沖突的解決方法等等,為觀眾提供自我評價的參考框架,通過這種比較,觀眾能夠引起對自身行為的反省,并在此基礎上協調自己的觀點和行為。通過觀看電視節目,可以獲得與自己的生活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各種信息,及時把握環境的變化。
二、“幫忙”類電視節目之現狀
安徽經視的《幫女郎幫你忙》以民生新聞為主要題材,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以法明人。在當地觀眾群中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它和隨后播出的《第一時間》前后銜接,有機互補,共同構成民生大版塊,擴大、拉伸、拓展安徽經視頻道的影響力。
1、“幫忙”類電視節目立足本地、親近群眾、貫徹人文關懷精神
彰顯人文關懷。幫忙功能作為節目標志性特征被提出,提高了民生新聞的道義規格,使民生新聞變為觀眾喜愛、官方接納的輿論平臺。幫忙類節目通過發揮媒體信息溝通的社會功能,引起社會上更多人的關注,聚集更多的社會力量。
關注弱勢群體。欄目以民生新聞為主要題材,一改以往高高在上的形象,以普通人的視角、親民的態度,關注那些處在社會最底層的弱勢群體,聆聽他們的呼聲,真心解決他們的急事、難事、煩心事。《幫女郎幫你忙》由7位美麗聰穎而各有所長的女記者組成一支特色采訪團隊,她們走訪大街小巷。在日常的采訪中,“幫女郎”既是記者,又是矛盾的的調解者,同時也是現場主持人。她們要現場解說,聯系相關部門,親身參與討論,尋求解決的辦法。
營造和諧環境。通過觀看電視節目,可以獲得與自己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各種信息,及時把握環境的變化。節目從百姓的角度出發,關注民生疾苦,呼喚人間真情,弘揚社會正氣,排憂解難,以營造良好和諧的社會氛圍。
2、播報方式的優化,首創“1+2”互動模式
《幫女郎幫你忙》直播室內設主播臺和2名幫女郎熱線臺。節目主持人掌控整檔節目的新聞播報,2名幫女郎通過CALL IN電話接入技術,現場接聽觀眾的來電,觀眾可以和主持人通過熱線電話或短信平臺進行現場交流。
觀眾可以參與到節目的制作,在新聞報道中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對民生問題的看法和觀點,大大調動觀眾的情緒。短信平臺豐富了節目來源,聚集了一定人氣。
三、存在問題及解決之道
1、內容單一,題材有限。由于節目定位的限制,長年累月地報道家長里短,造成節目內容單一,選題范圍受到局限,“幫忙”的程序也愈發趨向模式化。雖然這類節目幫助大家解決了不少困難,但是,長此以往缺乏新意,難免會造成觀眾的視覺和審美疲勞,難以維持較高的收視率。同時由于新聞題材缺乏信息量,收視群體受到限制。
因此,在題材的篩選方面,應該從令人詬病的“偏好病態、灰色”向深度挖掘事件“來龍去脈、前因后果”轉變,找有代表性的選題。幫忙節目雖然是 “市民節目”,但并不意味著百姓生活中的瑣事統統可以報道,應該選擇那些影響廣泛的事例。由于事件的曲折性,使得這類節目在敘事上采用“故事化”方式,常常以專題報道為主要形態,從而規避民生新聞為人詬病的零碎、瑣屑。
同時,“幫忙”節目是群眾之間、群眾與政府職能部門之間、與社會服務部門之間溝通的橋梁,節目的目的是幫助解決問題,并挖掘出事件背后的根源所在,幫助觀眾樹立正確的觀念。所以節目制作人與記者應保持客觀、公正的態度,不能只聽一方的觀點,甚至濫用手中的“監督”權力。節目應該極力避免陷入低俗化的泥潭,突破報道瑣碎、偏好社會陰暗面的模式,否則最終會被觀眾拋棄。
2、事件分析過于表面化,不能觸及核心矛盾,治標不治本。記者受到自身素質、個人生活經驗以及事件表象等因素的影響,很可能對新聞事件的分析止于表面,不能指出問題的癥結所在。觀眾需要幫忙,都是遇到了困難,而且大都是認為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了侵害。此時節目,還有了輿論監督的職責。但記者若僅僅充當“調停員”而不尋找引發問題的“導火線”,這樣做出的節目往往浮于表面,缺乏深度和廣度。
3、侵犯他人的隱私。有些制作人為了引人注目,過分注重“原生態”,節目中出現當事雙方糾纏辯論、辱罵打斗等充滿刺激的畫面。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難免會引發當事人的不滿。
筆者認為突出“幫忙”類電視節目的社會責任,應該堅持以下原則:
把握尺寸和力度。幫忙是化解矛盾而非激化矛盾,是解釋疑惑而非增加疑難。因此,在報道中,要把好力度和尺寸,不能越位幫忙,做到依理幫忙,依法幫忙。要介入而不投入,參與而不包辦,禮理雙全,有法有度,幫在點上,落在實處。
飽含真情實感。幫忙類節目的宗旨是排憂解難。記者和主持人的態度要積極,感情要真誠,行動要扎實,不能做表面文章,不能為報道而報道。應該將百姓的困難與矛盾放在第一位,先解難后報道。
隨著社會效應不斷擴大,“幫忙”類節目收視市場也逐漸熱了起來。如何處理幫忙需求與幫忙能力之間的不適應?電視節目的主要職責是發布信息,不可能也沒有能力解決所有尋求幫助的人。因此幫忙類節目應該通過幫忙的事情舉一反三,提供解決問題的經驗與方法,促進節目與大眾互動,擴大節目影響力。在對個人幫忙的同時,聚焦關乎大多數人利益的熱點,從典型看一般,從個性看共性,幫忙一個,惠及一群。■
參考文獻
①《“幫忙”類電視節目:兩個元素調整的創新》新浪博客 冉光譯 2008-11-26
②《傳播學原理》 石慶生著 安徽大學出版社
③《受眾分析》 丹尼斯·麥奎爾著 劉燕南 李穎 楊振榮譯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④《傳播學教程》 郭慶光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安徽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