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是什么?”作為多年來學界爭論的話題,曾經在一定時間里被指責為只關注概念,缺乏學術研究品質。然而筆者認為這個問題是新聞學研究的首要問題,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在實用性和功利性占據新聞學研究主流的今天,一些基本問題卻被束之高閣。本文試通過對楊保軍先生“新聞形態論”的梳理,提出自己的幾點管見。
【關鍵詞】新聞“三態” 新聞本源
在新聞傳播業發展如火如荼的今天,新聞學研究者大多出于實用性和功利性的考慮,熱衷于如何解決問題的“制度設計”、“政策應付”、“行動指南”等研究[1]。在新聞學研究實踐化的背景之下再談論“新聞是什么?”似乎顯得有些不合時宜。但是,這個作為新聞學的核心問題,多年來一直是學界爭論的焦點,而且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從徐寶璜先生1919年出版的第一部“破天荒”之作《新聞學》對新聞下的定義,“新聞者,乃多數閱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實也”[2],到1943年陸定一在《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中提出“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3],以及1987年復旦大學寧樹藩先生在其《新聞定義新探》一文中認為“新聞是經報道 (或傳播)的新近事實的信息”[4]來看,他們分別是將新聞當作事實、報道和信息來進行界定。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楊保軍先生2004年提出的“新聞形態論”[5]將新聞劃分為“三態”即本源態、傳播態、收受態。其隨后出版的《新聞理論教程》一書沿用了這一提法,且該書在學界反響很好。“本書中關于新聞的過程形態可以幫我們更好地理解新聞是什么。”[6]似乎“新聞形態論”一說已經為“新聞是什么?”的問題畫上了一個比較完滿的句號。
按照楊先生的看法,“我們只有弄清楚新聞存在的不同形態及其相互關系,才能真正弄清楚新聞從產生到傳播,從傳播到收受的來龍去脈或演變過程,也才能夠針對不同形態的新聞進行清晰的相關討論。”[7]從記者捕捉事實,到編輯加工形成文本面世,本身就是一個過程,從新聞演變的邏輯流程上去把握新聞的本質是以一種歷史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在《新聞理論教程》中以“傳播態新聞”的名義給新聞下定義:新聞本質上是一種新近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實信息;真實、新鮮是其內容的本質特點;及時、公開是其具有的傳播特征。”[8]至于為什么要把“傳播態新聞”的本質作為“新聞”的本質,書中給出的理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新聞,是指處于傳播形態的新聞,即處于傳播中的、本質上以意識形式存在的新聞。”[9]為能厘清新聞“三態”演變的過程,我們先試著以一個具體的生活實例來說明。
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自來水一般來說需要經過三種狀態的轉換才能夠送達每一個家庭(見下圖)
湖泊里的水(撇開人為改造的因素),從生態學意義上講是水的天然存在形態,湖泊中的水經過自來水公司之后送達用戶,湖泊、自來水公司、用戶三者既獨立又統一。為敘述方便,我們分別稱之為“庫”。無論哪一庫的水都是同一種物質即H2O。下面我們再來看楊先生的新聞形態演變過程,基本上可以用下圖來加以呈現。(見下圖)

我們暫且還是借助“庫”這個比較形象的比喻來說明新聞形態的演變。本源庫中的新聞經過記者的采訪、寫作和編輯的加工后,成為面世的傳播庫里的新聞,這種新聞被收受者接受理解后又內化為收受者意識中的一部分。按照楊先生的新聞三態劃分即本源態的新聞、傳播態的新聞和收受態的新聞。這里的核心詞是“新聞”,它是作為一個確定性的東西,就如同湖泊里的水、自來水公司的水、用戶使用的水,無論哪一庫的水都是水。同樣地,新聞無論是本源庫里的新聞、傳播庫里的新聞、還是收受庫里的新聞都是一種東西即“新聞”。事物的質沒有變,變的只是同一種東西所處的不同時空。“傳播態新聞”是文本化新聞,是附在媒介載體上的存在,比方說我們日常生活中在報刊亭里能夠看到的報紙上的新聞。應該說用傳播態新聞來給新聞本身下定義出發點是追求與生活的貼近性,但傳播態的新聞是指什么呢?“傳播態新聞”一詞是一個偏正短語,前面的定語“傳播態”修飾后面的中心詞“新聞”,但是不能解決中心詞是什么。不過,可能也會有人質疑,自來水公司里的水經過了加工沉淀已經不同于湖泊里的水。確實,自來水公司的水經過了漂白、沉淀,然而水的“質”并沒有變,還是由那個H2O來表示。而新聞由本源庫到達傳播庫已經被加入了主觀化的思考,發生了質化的改變,H2O在三庫中并沒有發生質變,如果一味地強調水的“變”,那么可以說世上萬事萬物時時刻刻都在變,承認絕對運動卻看不到相對靜止,終究會陷入相對主義的窠臼。
三態的劃分是為了認識究竟什么是“新聞”,但它的邏輯起點卻是新聞已經被認識到。既然都已經認識到了什么是新聞,何必再去劃分三態?我認為解決新聞是什么的關鍵在于:第一,不必主觀的將新聞做個限定;第二,需要構建一種模式去認識新聞究竟是什么,這涉及到下面兩組概念。
新聞與新聞報道
誠如楊先生所說,傳播態的新聞實際上是我們平常接觸最多的。比如我們日常生活中在報刊亭里能夠看到的報紙上的新聞,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新聞報道。這里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新聞=新聞報道”。新聞等于新聞報道嗎?我們平常接觸到的新聞文本就是指的新聞報道,新聞文本等于新聞嗎?比如某原始森林發生一起千年古樹倒塌的事實,恰好被某人看到,其他人不知道,但這件事對于這個人來說,他知道了又感覺很新鮮,這件事實對他來說就是新聞。我們可以看到這里的新聞發生了,但僅有一人知道,并沒有文本化存在,可見新聞≠新聞報道=新聞文本。
我們可以看到本源庫里的才是新聞,是被看到的能成為新聞的事實,傳播庫里的是新聞報道,收受庫里面則是收受者對新聞報道理解后在大腦存在的無形的報道記憶。對于本源庫里的新聞,如果沒有經過專業化大眾傳播媒介的報道,僅僅只是某一個人經驗到的新聞或者是某幾個人經驗到的新聞,那么這個流程又將發生怎樣的改變呢,新聞報道和報道記憶還存在嗎?這又需要厘清新聞報道與新聞傳播的關系。
新聞報道與新聞傳播
我們通常是在兩個層面上使用新聞報道這個概念,一是將它作為一個名詞,即新聞文本,比方說“我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報道”,二是將它作為動詞即“報道新聞”,譬如,“這件事情意義重大,趕快對它進行新聞報道”。但原則上,我傾向于在第一個層面上使用這個概念,首先從陸定一那里開始,報道就是被作為一個名詞,而且現在這個定義被沿用最廣泛,我們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陸定一的這個定義來理解新聞和新聞報道的概念,如果“新聞報道”中的報道再被當作動詞用,那新聞報道又成了一種行為,新聞又是一個名詞,那么新聞與新聞報道的關系又是什么。其次,已經有新聞傳播一詞來表示傳播新聞這個行為了,新聞報道這個詞就不用越俎代庖了。所以新聞報道應該就是指新聞文本。
但是在人際傳播中,沒有大眾媒介的介入,這時候的傳播行為叫做新聞傳播,當然這不是否認經過正規大眾媒介渠道的傳播不是新聞傳播,但是沒有大眾媒介介入時,這時候并沒有形成文本化的東西,所以不存在新聞報道,這時候傳播的仍然是經驗到的新鮮事實,可見本源庫里的東西才是真正的新聞,它實際上是一種事實。因此我比較贊同將新聞定義為“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經驗并關注的新鮮事實”[9],而傳播庫里的東西是新聞報道(新聞文本),收受庫里的東西是對新聞報道的領悟即報道記憶,至于記憶了多少,理解了多深,不屬于我們這里要討論的話題。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在新媒體崛起的年代,參與式新聞已經開始,網民自發在新聞現場參與傳播的行為是新聞傳播,而這種新聞傳播雖然并沒有經過專業化的媒介組織的過濾,但仍然可以形成文本化的報道(以手機短信或網絡發帖留言形式存在),但這屬于比較特殊的現象,需要專門加以研究,我們所說的新聞報道依然是立足于傳統的媒體播報的文本。■
參考文獻
[1]芮必峰:《當代新聞傳播學系列教程》總序,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
[2]徐寶璜:《新聞學》10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3]參照《我們對于新聞學的基本觀點》一文
[4]寧樹藩:《新聞定義新探》,《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5期
[5]楊保軍:《新聞形態論》,《國際新聞界》,2004年第4期
[6]《中國根基世界眼光—讀楊保軍新作〈新聞理論教程〉》劉冰,孫琦,《當代傳播》2006年第1期
[7]楊保軍:《新聞形態論》,《國際新聞界》,2004年第4期
[8]楊保軍:《新聞理論教程》,103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9]芮必峰:《新聞本體論綱》,《新聞與傳播研究》,1997年第4期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師范與基礎教學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