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國家政治經濟體制改革,作為服務與表現政治經濟的媒介,不僅要及時表現這種變化,其本身也要進行適應性的變化、改革。因此,黨報的新聞宣傳也要經由“一字千金”和“蓋棺定論”之“硬”最終過渡到匯千家萬戶之意,促政府和百姓意見交匯之“軟”上。
【關鍵詞】黨報 新聞報道 創新
黨報作為中國報業的主力軍,一直以來占據著新聞宣傳的主陣地,為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貫徹執行、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和幫助。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化,以晚報和都市早報為代表的市民通俗報在新聞傳播中的聲音越來越強。因此,面對市場經濟發展帶來的變化,黨報要向飛速發展的市民通俗報學習,以適應新聞改革需要,鞏固和提高新時期黨報的宣傳傳播地位,捍衛新聞宣傳與傳播主流形象。
比較黨報和市民通俗報,除了報紙編排技術形式的差別外,新聞報道的模式是最大的不同。晚報和都市早報的報道模式概而言之不外三點:那就是軟化、微觀和快速。而這些正是當前黨報的“硬傷”。目前國內的三級黨報都在探索改變“文件報”、“動員報”形象,做到向市民通俗報學習而又有別于它們,力圖重塑黨報新聞宣傳與傳播的主流和強勢地位,而且有的已取得不錯的成績,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共贏。如《廣州日報》《新華日報》《解放日報》等,它們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是對黨報“硬傷”的克服和對市民通俗報報道模式三特點的超越。
在國家、省和市三級黨報中,省級黨報兼顧宏觀和微觀。這里以《安徽日報》為例,結合成功的黨報改革實踐,探尋黨報宣傳與傳播克服“硬傷”和超越市民通俗報的共性。
一、改變“筋骨”式報道,讓新聞“豐滿”起來
黨報目前的新聞報道模式和市民通俗報的區別在于,黨報堅持整體、內部結構本質上的美;市民通俗報則強調外表,堅持新聞的雅俗共賞。
應該說,在媒介和文化生活貧乏時期,黨報的這一“筋骨”報道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因為它有利于人們對新聞事件的本質把握。因為當時沒有閱讀選擇,需要黨報來傳遞決策意志和鼓動行動,并且需要黨報的理論式的論述來說服大家,進行建章立制,所以讀者能感受到這種報道的價值。但當讀者有了閱讀選擇時,再這樣組織報道已經遠遠落后于多樣化的社會需求了。多樣化的社會需求,決定了黨報新聞報道單一主題的硬性、重理論輕事實的抽象論述式報道的終結,報道重心自然要轉向豐富多樣的社會生活事實和細節上,而這正是市民通俗報多年以來對黨報沖擊的地方。
事實上,當絕大多數讀者有了閱讀選擇而且選擇了以事實描述為主、以家長里短入手的報道形式,那么黨報宣傳傳播沒有理由不轉向。黨報在堅持自身特色的同時,能否內外兼顧,讓新聞報道“豐滿”起來?答案是肯定的。
《安徽日報》這兩年一直在不斷探索貼近讀者、將重大主題或內容報道軟化之路,“政策解讀”就是一項成功探索。黨報因為與黨和政府間的自然“血緣”關系,一般較易獲得有關部門的第一手權威信息和解釋,但現在需要的是將形式改變,由過去的高高在上的說教變為深入淺出的解讀,圍繞黨和政府的大政方針,從百姓視線入手,自然會在多樣化的社會需求和媒體競爭中取得主動。
同“政策解讀”一樣,會議報道也應學會“從會議中跳出來”,從會議要解決的問題背后入手而不是就會議論會議。目前,隨著報業競爭的加劇,我們需要重新審視黨報這一身份,作為社會運行的中樞,應該說黨政部門的信息每一件都關乎百姓生活,每一件都能成為讀者關注的焦點。黨報有了第一手信息,假如再能以讀者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傳播,那么黨報自會重拾強勢。改變拒百姓于千里之外的“筋骨”模式,深挖百姓與政府間的互動聯系,黨報自然成為讀者的第一選擇。
二、提速,重塑黨報權威
今天,市民通俗報的時效性已進入了“今明”時代,但有些黨報卻還是停留在十年前的低速,見諸報端的“近日、前日、最近”還相當普遍。生活的快節奏和新聞報道模式的慢半拍的矛盾帶來了權威的“打折”,雖然讀者還認同黨報的權威,但他們已不把黨報作為信息的惟一來源,市民通俗報的搶先報道雖然存在一定的瑕疵,但并不影響讀者的喜好和信任。新聞本身就在不停變動,動態和連續也是報道的一種方式,是事物發展狀態的反映。只要有提速意識,以黨報多年養成的嚴謹作風,肯定能重新奪回讀者。
如何在鞏固權威基礎上進行提速,《安徽日報》正在嘗試,像該報A2版左上顯著位置開設的“權威發布”專欄就是力圖讓權威報道和時效相結合。
三、攻其一點,不計其余
在版面有限的情況下,如何能更好地贏得讀者,面面俱到地兼顧各方面,報道肯定難以出彩。那么,如果集中優勢兵力,利用相對多的資源做某一方面的報道又會如何呢?如果黨報每天在做完一些“規定動作”后,對那些認為有新聞報道價值的新聞濃墨重彩強勢處理,那么一定會給讀者留下鮮明印象,宣傳和傳播效果也得到了體現。如典型報道模式等。
集中優勢兵力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有統計表明,同城的報紙重復率一般都在80%以上,但為什么每一張報紙都還有自己的讀者呢?秘密就是每一張報紙都有自己集中優勢兵力打造的不同特色。如說到人物報道,人們肯定會想到《安徽日報》報道的曹發貴。這是因為《安徽日報》通過集中兵力,先后以長篇通訊、專版、專欄、圖片、評論等形式,不吝篇幅,持續數月的集中報道,將一個豐滿而感人的形象呈現在讀者面前,給讀者留下鮮明印象。
再比如2004年8月23日,鄧小平百年誕辰,當天《安徽日報》除了奧運會報道這一規定動作外,將全部精力都用在小平百年誕辰報道上,除在A1、A2、A3的要聞報道上濃墨重彩,還在B4版“新世紀”上,編發了《鄧小平與安徽農村改革的興起》這篇文章,由新聞到歷史,由遠及近,使報道內容豐富、特色鮮明、重點突出。
《安徽日報》攻其一點的報道模式上,B1版的“焦點新聞”做得不錯。該版經常將分散的兵力集中到一個主題的報道上,而在該版上的小型話題討論更是深諳集中報道的妙處,經常通過集中對一個話題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報道,使讀者對一個問題形成深刻認識,留下鮮明印象。
其實,攻其一點不計其余的報道模式早已有之。過去報紙經常出的“號外”就是這種報道風格的鮮明體現。面對每天紛繁復雜的信息,讀者不可能對每一件都有興趣。而找準大多數人的興奮點,然后將它集中放大,就會抓住讀者。像每年的兩會報道就是如此。當遇到重大事件時快速反應、重點處理正是市民通俗報成功的一個因素。
今天,雖然報紙版數增多、信息量加大,但給讀者留下印象的卻不多。原因何在?其實就是我們平均分配了資源,結果面面俱到,大家難以形成印象。上面《安徽日報》在處理鄧小平誕辰就避免了面面俱到,對曹發貴事跡處理也是如此。
四、“多媒體”化
“多媒體”指的是采用多樣手法來表現新聞?,F在的黨報新聞報道,絕大多數采用的是黑壓壓的消息和通訊這兩種文字形式。不是說這樣形式不好,但如果大家都是這樣來處理信息的話,讀者就會生厭。很多新聞如果采用其他手法,效果可能更好,如圖片報道、圖表報道、現場特寫、對話報道等?!岸嗝襟w”報道就是要讓新聞報道不僅在內容上,更要在形式上也鮮活生動起來。
如2004年10月1日《安徽日報》A2版“權威發布”的《我省調高最低工資標準》文章來說,這是一篇“硬”稿,雖然百姓關心,但通篇都是數字,讀起來枯燥和不清爽。若將各地的具體標準,做成一張簡明扼要的表格,相信比數字羅列效果要好很多。
過去受技術條件限定,新聞報道主要指的是文字報道,許多人也認為只有文章才有說服力。殊不知,在可讀性上,在吸引讀者的注意力方面,一張好的圖片、圖表、一篇短小的手寫體筆記可能要勝過千言萬語。特別是圖片報道,隨著數碼技術的發展,報紙的攝影和文字報道越來越走向合一。如2004年8月18日《安徽日報》A1版的奧運特刊的導讀:“中國劍客與金牌擦肩而過”。相信看了導讀小圖,肯定會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多媒體”報道適應了現實生活多樣性的特點以及讀者喜愛變化的心理,進行“多媒體化”報道的同時,一定要注意,新聞事實永遠是第一位的,否則僅是形式的變化,讀者的興趣是不會長久的。不具有新聞性,再好的形式也枉然。
“硬”和“軟”只是一種比喻,事實上,這個比喻強調的只是形式。作為新聞媒體,內容顯然越硬越能成為百姓關注的焦點。2004年4月進行的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硬不硬?但它出現在報紙上,卻能夠吸引讀者的眼球,因為這是涉及百姓利益的。對于這樣的新聞,我們強調的只不過是應該以百姓視角,從具體事件著手,快速地進行解析,這就是我們講的“軟”;而不似過去,單純強調這項政策的意義。事實上,這一政策給經濟生活帶來的變化是巨大而深遠的,如果我們的報道能捕捉變化于未然,從小處入手,詳細探究給普通百姓生活帶來的影響,那么黨報的報道改革就會成功。
人們會因為自己的興趣和精力有限而做出閱讀選擇,因而媒體應該把握這一特點,將有限的資源集中到某一點上。黨報過去常強調它的規定動作,殊不知規定動作背后隱藏著巨大價值的新聞資源,黨報作為“領頭軍”,它的定位是百姓和政府間信息交流的平臺,做好這種互動,形成政府和百姓的良性關系,黨報也會受益無窮,蓬勃發展?!?/p>
(作者單位:安徽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