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肉搜索”是利用現代信息科技,依靠人的力量在網絡上形成的信息搜索機制,它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網絡暴民”等社會現象。本文試從傳播學角度對人肉搜索機制中的“網絡暴民”現象進行探討,并提出關于引導和解決“網絡暴民”現象的一些對策。
【關鍵詞】人肉搜索 網絡暴民
一、“人肉搜索”中的“網絡暴民”現象
“人肉搜索”是“貓撲”網首創的一種搜索方式。它的流行要究根于“賞金獵人”制度。所謂的“賞金”是指貓撲上通行的一種虛擬貨幣(MP),這種虛擬貨幣可以用來購買一些增值服務。有人需要解決一個問題時,就在網上發帖,并許諾一定數量的MP作為酬謝,賞金獵人們則用各種方式去尋找答案,并積極地回帖邀功,通過給別人答疑或提供幫助,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加上非常實際的MP獎勵,賞金獵人對此樂此不疲。
目前國內外學界和業界還沒有對“網絡暴民”的內涵明確地界定,基于其行為動機及破壞性,可將網絡暴民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網絡暴民是指對現實產生了實質性威脅的人們;而廣義的網絡暴民是指那些在網上謾罵、誹謗、攻擊他人的人。如:2006年4月,一男子聲稱自己的妻子有外遇,在“天涯”論壇上私自公布了妻子和情人“銅須”長達5000字的對話記錄。隨后有網友貼出“江湖追殺令”,其中一人更建議“以鍵盤為武器砍下奸夫的頭,獻給那位丈夫做祭品”。短短幾天,網友們便查實并公布了“銅須”的真實身份、住址、電話等個人信息。當事人遭到嚴重騷擾,不得不退學,封閉在家中躲避恐嚇襲擊。 “虐貓事件”和“銅須事件”被國內外媒體定義為“網絡暴民”事件。
二、“網絡暴民”出現的原因
1、網絡本身的特性決定的
(1)高互動性。網絡中受眾能夠隨時獲取和發布信息,并對已發表的信息品評是非。
(2)相對隱匿性。人們多是以昵稱或代號的方式出現,這種“匿名現身”,使不少言論者脫離現實世界的約束而敢于言說,并且無須為自己的行為承擔任何責任。
(3)開放性。互聯網是一個沒有邊界、沒有中心的分散式結構,體現的是自由開放的理念和設計原則。任何人只要擁有一臺計算機和簡單的上網設備,就可以接入互聯網,向世界發布信息,傳播自己的觀點和理念,同時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信息和內容。信息跨越了時空界限,實現了自由流動。
(4)平等性。網絡的水平方向延伸的存在方式決定了網絡是一個平等的世界,在網上網民交流的是信息、是思想,不問交流各方的身份和地位。也就是說,網絡交流剝去了網民現實生活中的權力、財富、身份、地位、容貌等因素,在網絡中成員彼此平等。
2、從傳播學相關理論進行分析
(1)“沉默的螺旋”理論
網絡論壇中存在“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現象。諾依曼認為,只有那些“被認為是多數人共有的、能夠在公開場合公開表明”的意見才能成為輿論,這種輿論會產生一種強制力——公開與之唱反調就會陷于孤立狀態,可能遭致社會制裁。網民在宣泄過程中失去理智而一發不可收拾,其他人為了避免制裁而選擇繼續跟著言論的大方向行進。
(2)“選擇性接觸假說”理論
根據傳播學中“選擇性接觸假說”(hypothesis of selective exposure),即人們更傾向于選擇那些與自己的既有立場和態度一致或接近的人群或內容加以接觸,而對與此對立或沖突的內容有一種回避傾向。能夠真正引導網絡輿論的僅僅是少數“意見領袖”,他們成為“話語領袖”,掌握了整個言論的大體方向,這種認同的力量是異常的強大,從而形成了群體認同。
(3)“集合行為”理論
在群體傳播中,有一種非常態的群體行為——集合行為(collective behavior),它的產生條件是現實生存中的結構性壓力;某一觸發性事件,以及正常的社會傳播系統功能減弱,非常態的傳播機制活躍,信息傳播貫穿于集合行為的始終,只不過它受到一些特殊傳播機制的制約。如未及時刪除相關帖子,而又遭遇網絡強大的傳播能力,同時又缺乏相關法律的規制。這種行為愈演愈烈,最終導致不良后果的產生。所以,在應對這種現象的時候也應該從集合行為入手。
三、如何避免“網絡暴民”在人肉搜索中的不當行為
1.加強道德體系建設,形成有效的網絡自律環境
目前的整個網絡彌漫著非理智的狀態,這將導致多數網民在網絡中不能控制自己的道德價值體系,具體來說會降低網民在網絡中做出正確客觀言論的行為。所以這種現象需要整個社會的積極引導,避免網民在網絡中非理智地進行情緒宣泄。
要充分認識網絡發展的必要性與迫切性,加強道德體系的建設,各個網站應該有相對應的道德網絡規范,提醒網民調整自己的道德價值,轉變網絡使用觀念。國內有學者提出了網絡的種種道德規范,有的將國外的道德規范應用到國內,這些規范在網絡發展過程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但還需要以中國的國情來制定道德規范體系。由于網民的知識背景教育程度的不同,在實施道德體系的過程中應該用通俗的語言或者形象的方式讓網民能夠理解這種體系的正面作用。
2.加強網絡法制建設,凈化網絡環境
網絡立法是控制網絡環境的有效保障。政府的宏觀調控在立法方面應該起到一定的作用。道德體系建設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自律的過程,在短期內的效果難以立桿見影。國家可以通過立法,將網絡立法盡早列入國家立法規劃,盡早出臺一部網絡基本法,對于正在起草的有關法律和修訂現有的法律,應注意研究與增加涉及信息網絡方面的內容,此外,要加強信息網絡方面行業自律的立法,鼓勵行業自律。
在網絡立法方面我們已經取得了一些可喜得成績,如2003年12月,中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工作委員會正式成立,新華網、人民網、新浪網、搜狐網等30多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共同簽署了《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自律公約》,國務院通過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已于2006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此外還出臺了《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等法律法規。但是從網絡的發展的速度和變動性來看,我們仍然需要制定更多相關的法律法規為之服務。
政府是社會各界中最大的信息資源占有者,各級政府掌握著80%以上的社會、經濟、文化信息以及全部的政策和法律信息。政府上網一方面能極大地豐富網上信息,為公民從政府網站上獲取信息和服務提供方便,降低信息收集和傳播的成本,實現政治體系與社會各界的信息共享,真正使互聯網成為政府與公眾交流的橋梁;另一方面,政府通過準確、詳細、及時在網上發布其所掌握的信息,有利于客觀信息的廣泛傳播,抑制虛假信息的影響和泛濫,以確保公眾所獲信息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因此,電子政府是民眾政治參與的有效保障。為此,就要求各級政府要加快電子政務的建設,增強政府網上職能。
3.健全有效監督機制,形成有效的網絡監管體系
過分的自由會使整個社會的運行機制出現故障。沒有必要的管制,倫理道德就不能大幅度的在網民中實現。網絡文明不能只寄希望于網民的誠信,網絡中必須有能讓網民對自己在網上的言行舉止負起責任的制度。比如說,實名制上網可以大幅度減少網上不負責任的言論。實名網民在發帖前會考慮所發信息內容的真實性,至少在發貼前進行必要的調查。杭州以地方性法規的形式讓其成為現實,這在國內首開先河。5月1日,由浙江省第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杭州市計算機信息網絡安全保護管理條例》正式生效。該條例的第十九條中規定,“提供電子公告、網絡游戲和其他即時通信服務的網站,需要具有用戶注冊信息和發布信息審核功能,并如實登記向其申請開設上述服務的用戶的有效身份證明。”推行網絡實名制,正是把網絡道德建設融于科學有效的社會管理之中的具體措施。為了保證網絡道德標準的切實執行,要求網民必須以自己的真實姓名和真實身份登記入網,并建立廣泛的身份認證制度,網民必須持有個人身份證書實施網絡行為,使網上的虛擬與真實的社會聯系起來。這樣使得網民在應用過程中形成一種責任感,不在網絡中肆意發表意見。這種客觀的約束力和網民媒介素養的不斷提高,會營造一個積極的虛擬交流環境。
綜上所述,“網絡暴民”的形成是社會、文化、網絡、法律等多因素作用的結果。凈化網絡環境當從源頭開始,需要社會和媒介的共同努力。通過網民的自律和立法約束,整個網絡環境就會得到很大的改善。■
參考文獻
1.人肉搜索史上最全重大事件總覽http://www.qianlong.com/2008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3.鄢烈山,慎言,“網絡暴民”南方周末.2006-4-27.
4.王弘,《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網絡道德體系的構建》
5.《網絡的特點及其對政治生活的滲透》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