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我國的新聞媒體進行新聞報道時必然受到政治觀念的影響。災難新聞因為其重大性和復雜性,受政治觀念的影響更為明顯。本文按照建國以來政治觀念變化的三個階段,對各個階段典型災難事件的新聞報道進行了分析,探討了政治觀念變化對新聞報道的影響。
【關鍵詞】政治觀念 災難新聞報道 以人為本
我國的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承擔著傳達政令、引導輿論的政治功能,發揮著宣傳黨和政府發展路線、方針政策等政治信息的作用。1981年中共中央在《關于當前報刊新聞廣播宣傳方針的決定》中明確指出:“報刊、新聞、廣播、電視是黨的輿論機關。”①作為從屬于黨和政府的事業單位,我國新聞媒體對新聞事件的報道,深受黨和政府政治觀念的影響,并伴隨著政治觀念的變化而變化。尤其是災難新聞報道,因為關系到政府處理問題的能力、民心的穩定等重大問題,報與不報,何時報,如何報,都更加深切地反映了國家的政治觀念。
建國以來,中國政治觀念的變化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不同階段政治觀念帶來了新聞政策、新聞體制等方面的差
異,也使各個階段的災難新聞報道呈現了不同的特點。
一、建國初期:以“階級斗爭為綱”,災難新聞報道以宣傳為主
從新中國成立到文革結束,階級斗爭始終貫穿于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政治觀念滲透到新聞領域。這個時期的新聞報道以正面宣傳為主,負面新聞則要“少報”甚至“不報”。認為災難性新聞是消極的負面信息,會引起人們的恐慌和不安,對社會和人心的穩定造成影響。因此,這個時期對災難事件的報道,基本都是“瞞報”、“緩報”,且數量較少。而報道內容,也著重在黨和政府面對災難事件的表現,宣揚人定勝天的理念,但對于災害本身的信息則避而不談,或一筆帶過。正如王中教授所說“災害不是新聞,抗災救災才是新聞”②。
20世紀中國重災之一的云南通海地震,僅由新華社對外發了一條100字左右的消息,沒有詳細的受災地點,只字未提損失情況、死亡人數等。這場地震的詳細情況直到30年后才得以公開。
1976年唐山大地震,從《人民日報》報道的標題《河北省唐山、豐南一帶發生強烈地震,災區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發揚人定勝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災》可以明顯看出新聞報道的重點在于黨中央如何帶領災區人民抗震救災,全文對災情的描述只有一句“震中地區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失”,對災害的破壞程度、傷亡人數、影響范圍等都避而不談。
二、改革開放初期: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災難新聞報道以“事”為主。
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政府逐步釋放報道空間,對一些報道上的“禁區”進行解禁。思想的解放使得新聞報道的透明度有所提高,“報喜不報憂”的情況逐步改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災難性事件的新聞報道上表現得尤為突出。雖然這個時期對災難性事件的新聞報道仍有許多限制,但是報道數量和報道形式逐漸增多,報道時間也越來越快,報道內容也逐步轉向實事求是、客觀地報道災害本身,開始關注災害的規模、傷亡人數、財產損失、波及范圍等,甚至災害背后潛藏的問題和隱憂。新聞媒體不再只是政治的傳聲筒,開始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
1987年大興安嶺森林特大火災事件,新聞媒體對火災發生的過程、原因、損失、影響等都進行了詳細報道。而《中國青年報》發表的“三色”報道系列,更是深度挖掘了火災反映出來的官僚體制問題和生態環境問題。由此可以看出,對災害事件的報道,已經不只是停留在事件表面,而是開始深層次的剖析災害事件,挖掘其背后隱藏的問題。1998年長江流域洪水災害,我國的新聞媒體隨著災害的發展進行了全面大量的報道,對受影響的地區,堤壩的坍塌和修筑情況,受災地區的死亡人數,財產損失情況,解放軍的救助,各地人們的捐助等等,都如實進行了報道。廣播電視媒體更是發揮其優勢,對一些重要情況進行現場直播或者不間斷播出。對抗洪救災過程中涌現的英雄人物事跡,不再是造“神”一樣的塑造,而是以事寫人,在敘述事件的過程中突出人物的英雄形象。這也是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不夸大,不吹噓,真實記錄人物的事跡。
三、十六大以來:科學發展,災難新聞報道以人為本
黨的十六大以后政府的工作重點轉向民生,并在十七大確立了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思想,倡導以人為本。在新聞傳播活動中宣揚和報道以人為本的精神,在全社會倡導科學發展觀,是新聞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災難新聞報道在堅持客觀真實的同時,對災難中的人尤其是普通人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凸顯出人文關懷。對災難事件的報道,從“非典”事件開始發生轉折,突破了許多禁制,從層層審批到允許適當的及時報道,從統一發稿到多種聲音,人情味越來越濃。到汶川地震,新聞報道則完全展現了一種新的面貌。及時迅速、公開透明、現場24小時直播、全面詳細等,尤其是以人為本的思想得到了充分體現。報道將生命放在最高的位置,“人”——無論是集體意義上的還是單個生命體——成為了報道的重點。
2003年非典前期,由于政府的限制,新聞媒體對此事有意進行淡化,只有網絡渠道進行傳播,信息的不透明不公開使得疫病蔓延至全國。終于,2003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要以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及時發現、報告和公布疫情,決不允許緩報、漏報和瞞報。此后,各大媒體對“非典”進行了全方位綜合性的報道,做到了客觀準確、及時、不炒作、不緩報、不瞞報,充分發揮了輿論引導作用。我國災難新聞報道,也從此進入了新的時期。
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新聞報道,以人為本是其最顯著的特點。在時效性上,做到了快速充分、及時透明。新華社在地震發生10分鐘后發出了第一條快訊,所發的英文快訊領先于所有外電,28分鐘后發出了第一張地震圖片。電視媒體24小時不間斷播報,央視從5月12日啟動直播一直到5月20日,創造了我國電視直播史上的紀錄。在報道內容上,覆蓋災情、地震預報、幸存者搜救、物資捐助、國際幫助等方方面面,我們看到的最多的字眼是“生命”,是“人”——等待救援的人,失去親人的人,愛心捐助的人。報道用人性化的語言,充滿人情味的描述,細節地展現事件的過程。新聞媒體從一個冷冰冰的轉述的角色變成一個和受災者、讀者共鳴的角色。我國新聞媒體在這次事件中的報道得到了世界媒體和人民的認可和稱贊。
災難新聞報道“以宣傳為主——以事為主——以人為本”的發展變化,正是我國政治觀念發展變化的深刻體現。隨著我國政治民主化進程的發展,政治觀念的不斷進步和革新,不僅災難新聞,整個我國新聞報道的模式都會不斷地變化和更新。每個時期的政治觀念也會在每個時期的新聞報道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參考文獻
①《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88頁。
②王益民主編:《中國當代精彩新聞評說》,武漢大學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第51頁。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學專業08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