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話語權 把關人 意見領袖
在“2008中國新媒體傳播學年會”上,有學者曾問道:網絡傳播賦予公眾的最大權利是什么?對此,學界眾說紛紜,而筆者認為,以多媒體、網絡化、數(shù)字技術為核心的互聯(lián)網絡,作為現(xiàn)代信息革命的重要產物,其
賦予公眾最大的權利無疑是公眾話語的有效表達。
毋庸諱言,傳統(tǒng)傳媒由于媒介模式、編輯思想、版面框架、社會關系等種種因素的限制,公眾聲音并不能得到有效的表達。有鑒于此,網絡傳媒開始借助網絡這個版面無限、發(fā)言自由、反饋及時的平臺,實現(xiàn)了受眾話語的公開表達。
但是,當公眾話語通過網絡傳播公開表達之后,網絡傳播把關人與其受眾話語權的矛盾開始日益凸顯:隨心所欲的話語權VS無處不在的把關人。
這組沖突與對抗,一方面是無處不在的把關人,且不談主流網媒,即便是自媒體(如博客、論壇、貼吧等),其顯在或隱性的編輯痕跡也是隨處可見。一方面是隨心所欲的話語權,我們知道,公眾參與時事討論,闡發(fā)觀點意見,其顯性出發(fā)點是關于現(xiàn)實社會中缺失的對善惡、真假、美丑之明辨的探尋,其隱形出發(fā)點是對公權參與、話語表達、道德訴求之享有的追求。當公眾的探尋與追求通過人肉搜索演化為網絡暴力的時候,把關人職權該如何
行使?
一、當主流媒體面對重大事件或敏感問題集體失語的時候,網友話語怎樣表達?
網友表達話語,最簡單、最直接的無非兩種途徑:一是發(fā)帖,二是跟貼。所謂發(fā)帖,即是通過自媒體(如博客、論壇、貼吧等)形式,發(fā)布新聞、闡發(fā)意見、表明觀點,并期待其它網友的關注與響應。所謂跟貼,即是網友對網絡媒體(包括主流網媒、商業(yè)網媒、自媒體等等)新聞與評論的反饋,包括回帖、留言等諸多形式。有著顯著公眾關注度的主流網媒自然成為網友實現(xiàn)有效表達的理想場所。
但是主流網媒,尤其是地方主流網媒,在面對重大事件或敏感問題時出現(xiàn)集體失語現(xiàn)象屢見不鮮。當某些地方政府為了回避工作失誤,以“容易引起恐慌”為由,“捂蓋子”、“封嘴巴”的時候,怎樣通過網絡有效表達網友對重大事件或敏感問題的話語權呢?
就此,筆者結合網絡傳播之具體案例,探討有益于網友話語的有效表達:
㈠“轉戰(zhàn)——躍進”。即是說,當某一地方主流網媒就其地域的某一問題集體沉默時,我們不妨在其它地域的主流網媒上尋求突破。以“同仁醫(yī)院事件”為例,黑龍江籍農民工王建民身患急癥求醫(yī)“同仁”,卻因無錢治病遭遇到該院的見死不救,“在走廊里不停喊疼和救命”。不果后,含恨死于該院的“廁所門前”。對此,北京地方媒體卻陸續(xù)失語,選擇回避。這個時候,死者家屬該怎么表達話語呢?他們開始求助于家鄉(xiāng)的新聞媒體。于是黑龍江新聞網、東北網、新華網黑龍江頻道等陸續(xù)跟進,報道、揭發(fā)出事件真相,如《黑龍江農民工無錢治病慘死“同仁”》的新聞專題、《王建民,醫(yī)院產業(yè)化的犧牲品?》的網媒評論,等等。得知因由的網友們紛紛以各種方式表達出社會輿論的關注、憤怒、譴責、聲討,并對死者家屬“要求賠償、要求懲罰”的請求予以響應和支持。當對于某一地方主流網媒就其地域的某一問題選擇集體沉默時,我們怎樣通過“轉戰(zhàn)”的方式,來揭露真相、表達心聲、尋求幫助等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㈡“包圍——挺進”。即是說,當某一地方主流網媒就其地域的某一問題選擇集體沉默,其它主流媒體由于不知情況、不明就里暫時失語時,從其外圍入手,在博客、論壇、貼吧等自媒體上表達話語、揭示真相,當公眾關注與接受達到高潮的時候,再尋機挺進主流媒體,促成真假、善惡、美丑的昭示,當不失為網友表達的有效之法。以陜西“華南虎照”事件為例,網友質疑之初,由于當事人周正龍的堅決態(tài)度:“敢用腦袋擔保照片是真的”,三位虎照鑒定專家的調查結果:“我們一致認為照片真實可信”,以及陜西省林業(yè)廳公開表態(tài):“照片不會有問題”,因此,主流媒體一度對網友質疑不予采信。于是,網友們開始通過自媒體形式,從主流媒體外圍,發(fā)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全民打虎”行動:如網易新聞論壇的帖子《眾網友鑒定華南虎照片》、中華網論壇的帖子《質疑六方專家鑒定老虎照片》等等,從虎照失實之處、虎照制作之法、虎照背后之鬼等各個方面,大家你言我語,分析闡述,伴隨著主流媒體的新聞評論的關注、參與并相繼跟進,網友聲音開始出現(xiàn)于公眾關注最高的地方,如新華網評《華南虎照真相不出,誓不罷休!》、人民時評《“華南虎事件”是時候翻底牌了》等等,通過網友們在爭論、質疑、碰撞中的不懈努力,紙老虎終于原形畢露。
這里,頗值一提的是中國經濟譚的一個帖子《爆炸、礦難,山西為何黑色新聞不斷?》,雖然它本身只是一個公眾關注不高的帖子,但文章尖銳地直指礦難,犀利地針對山西,表達出網友(以及廣大人民群眾)對山西黑色新聞不絕于耳的憤怒聲討,因此,該貼子在得到網友們的熱捧的同時,通過網友跟帖、帖子轉載等廣泛傳播。2008年初,這個帖子獲得了第十七屆中國新聞獎,這在國內網絡傳播史上尚屬首例。換句話說,雖然自媒體的公眾關
注程度有限,但其傳播的價值與表達的意義是不容置疑的。
二、當網友的真相訴求超越道德底線,通過人肉搜索形成網絡暴力的時候,把關人職權如何行使?
網絡世界的虛擬性、匿名性,網絡媒體的多樣化、多元化,在促成網友討論時事熱切積極、交流思想自由暢意、吐露心聲不懼權勢、針砭時弊尖銳犀利的同時,也促成了網友話語的隨心所欲。以人肉搜索引發(fā)的網絡暴力觀之,由網友話語權的隨意任性與網媒把關人的集體缺位而引發(fā)的網絡負面?zhèn)惱韱栴}頗值得反思。當然,人肉搜索作為游離于法律邊緣的道德審判,無論是“虐貓事件”、“銅須搜索”,還是汶川地震災后見于網絡的“汶川地震尋人吧”,其本身的積極意義都是不言而喻的。但是,伴隨著個人隱私被隨意侵犯出現(xiàn)的語言暴力、人身攻擊等等,又與社會的法律與道德格格不入。因此,面對人們關于人肉搜索“到底是天使還是魔鬼?”的質問,其規(guī)范化正迫在眉睫。
就其規(guī)范之法而言,若“重癥用猛藥”,在擊退了人肉搜索的同時,隨之抑制了網友話語,可能讓社會監(jiān)督在沉默中悄然失效。因此,筆者認為,網媒把關人的適時疏導可能更富成效。那么,網媒把關人如何作為、如何疏導呢?
雖然,如麥庫姆斯說,“新聞媒介并沒有隨心所欲地為公眾設置議程的能力”,尤其是在信息方式多樣化、傳播主體多元化的今天。但是,媒介對事物和意見的強調程度與受眾的重視程度是成正比的,受眾會因媒介提供議題而改變對事物重要性的認識,對媒介認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動。因此,即便是自媒體中信息內容的多樣化和發(fā)布主體的多元化使得議程設置的功能削弱,但海量的信息同樣為議程設置提供了便利。當鋪天蓋地的網友聲音將某一時間關于某一問題的某一網友聲音迅速掩蓋的時候,渴望自我表達、期待他人反饋、盼望他人贊同的網友聲音自然希望得到更多的他人關注,此時,把關人如社區(qū)版主、博客群主的“推薦置頂”、“博文加精”之效用開始凸顯。
筆者認為,“帖子置頂”、“博文加精”既是議程設置的表現(xiàn),亦是“意見領袖”之樹立。意見領袖作為網絡傳播中為他人提供信息、對他人施加影響的“活躍分子”,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具有向導性與啟發(fā)性的言論(或可稱之為領袖意見),意見領袖具有的引領潮流和推波助瀾作用,使得爭當意見領袖和成為意見領袖成為網友之所以爭相表達話語的普遍心態(tài)。因此,當一些消極、偏激的言論風靡時,如果我們將規(guī)范、積極的網友言論進行置頂推薦、加精推薦,則其必然在吸引網友關注、引導網友言論的同時促成網友的仿效學習。
因此,只要把關人在大致把握網友輿論動態(tài)的同時,合理設置議程,并對網友言論進行技術性和文本性的審閱與規(guī)范,如:對侵權行為進行刪帖制止,對臟話粗話進行字符限制,對規(guī)范、積極、經典的網友言論進行置頂加精推薦,文明的網際關系應該不難實現(xiàn)。當然,僅僅從把關人角度入手,企望抑止網絡暴力,那對把關人本身的職業(yè)素質、道德操守是有著相當高的要求的。這時候,如果能有明確的法律規(guī)范作為制度保障,以明晰網友言論與把關人行為的權利與責任,那將是和諧網絡建設的強有力支撐。我們欣喜地看到,伴隨著地方性法案《徐州市計算機信息系統(tǒng)安全保護條例》的出臺,正在審議的全國性法案《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草案)》也呼之欲出,相信,隨著網絡安全條例與侵權責任法規(guī)在具體實踐中的不斷完善,網絡暴力將望風而遁。
結 語
當主流媒體面對重大事件或敏感問題集體失語的時候,網友不妨在博客、論壇、貼吧等自媒體里先行一步,期待在大家言論與觀點的陳述、碰撞中,磨合出漸趨清晰的真相與合議。而當網友的真相訴求超越道德底線,通過人肉搜索形成網絡暴力的時候,把關人理性的觀點引導、思辨的觀點分析、換位的觀點闡釋應該比簡單粗糙的刪帖、隱貼積極有效。網友話語權VS網媒把關人,是對抗還是融合?為了網際更和諧,我們不選擇對抗;為了聲音更真實,我們不選擇融合。因為,文明而坦誠的網絡環(huán)境我們都需要!■
參考文獻
[1]陳煥仁.當代媒體新聞報道[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8).
[2]趙志立.網絡傳播學導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3).
(作者單位:四川社科院新聞所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