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分析傳統把關人理論面對網絡環境的挑戰入手,通過分析我國網絡信息的來源,即主要為傳統媒體中的新聞、網絡媒體的非時政新聞以及網民發布的信息,指出我國網絡傳播中的把關人角色已經由傳統媒體中傳媒組織變成了網絡傳播中的傳媒組織、個人以及政府。
【關鍵詞】網絡傳播 把關人 自我把關 政府把關
“把關人”這個概念最早是由庫爾特·盧因提出的。他指出群體傳播中存在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渠道。傳播學者懷特在《守門人:新聞選擇的事例研究》一文中將這個概念引入新聞研究領域,明確提出新聞篩選過程中的“把關”模式。[1]傳統的“把關人”理論反映的是“傳媒組織決定著什么樣的新聞信息能夠進入大眾傳播渠道”,“在媒介內部控制機制的作用下,個人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把關’過程及其結果,在總體上是傳媒組織的立場和方針的體現。”[2]休梅克作為把關人理論的集大成者,提出了把關的聯合模式,“她于1992年將前人關于守門人理論加以總結,從五個層面即:個體層面、傳播常規層面、組織機構層面、超強媒體、社會機構層面和社會系統層面進行了分析。”[3]
傳統把關人研究經歷了從群體生活中個人行為到新聞研究中組織行為的轉變過程。筆者認為把關人研究的預設是:“把關”是傳播過程中必然發生且合理的行為。其所產生的媒體環境是受眾相對被動地去接受傳媒所提供的信息,信息獲取實際上是一種“消極自由”的過程。
1992年,互聯網之父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編寫的第一個超文本瀏覽程序在互聯網上公開使用。一種被認為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的媒介形式出現,對許多傳統的傳播理論提出了挑戰,把關人理論無疑是其中之一。網絡中海量的信息以及信息空間的高度開放都在很大程度上沖擊著傳媒組織的把關地位。
然而,不論是傳統媒體時代,還是網絡傳播時代,受眾和網民始終面對的是喬治·奧威爾在《1984》中提出的問題:“現實中的證據是如此的豐富,為什么人對事實似乎知之甚少?”
面對具有“處處皆中心,無處是邊緣”的互聯網,在確定有“把關”必要的前提下,網絡傳播的去中心化使得受眾的概念已經發生變化,受眾(網民)不再被動地通過把關人的信息篩選來接受信息,而是可以繞過把關人,積極主動地尋求信息。這樣,作為一種被認為是傳播過程中必然存在和發生的行為,誰 (who),在哪里(where),通過什么方式 (which ways)正在成為我國網絡信息傳播的把關人?
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在我國目前新聞與信息管理體制下網絡中的信息從哪里產生,這些信息通過什么方式進入了受眾的視野?
2005年9月2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信息產業部聯合發布《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進一步明確非新聞單位不具備時政新聞的采編權,網絡媒體的時政新聞需要援用傳統媒體的時政新聞。[4]可見,傳統的把關人仍然把握著網絡媒體最重要的大門。但同時《規定》通過界定互聯網新聞定義,實際上開放了非新聞單位非時政新聞的采編權。由于非時政新聞更容易激起和滿足網民的獵奇心理,網民大量參與了各大門戶網站和各類網絡社區所設置的信息互動,而不當的信息互動導致了網絡群體事件的頻發以及網絡信息傳播在一定層面上的失范。伴隨網絡技術的發展,諸如博客、播客等自媒體的興起,為個人信息傳播打開了方便之門。個人精神家園即自媒體,成為信息傳播的一個重要的媒體形式和多元信息產制的場所,并以其草根精神受到網民追捧。因此,網絡傳播中的信息來源主要為傳統媒體中的時政新聞、網絡媒體的非時政新聞以及網民發布的信息。
網絡使得信息生產不再是傳統媒體組織的特權,但時政新聞仍然由傳統媒體所控制。然而,由于互聯網的無國界特點,由國外媒體所提供的新聞鏈接已經使得這種操控式微。由于非時政新聞的放開,門戶網站以及網絡虛擬社區通過一些娛樂化甚至低俗化的信息吸引網民的眼球,網絡暴民以及網絡群體事件成為網絡中的突出現象。自媒體作為一種信息生產的新興勢力,其低門檻、低風險以及高參與度等特點導致了廉價信息工廠生產劣質信息的現象。
傳統媒體中的把關人仍然在網絡媒體沒有獲得時政新聞采編權前,以組織行為的形式起到把關人的作用,同時個人借助自媒體的興起走到了信息控制的門口,成為重要的力量,而政府積極的信息控制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把關行為成為政府維護網絡社會和現實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考量。
我國網絡信息傳播的把關與傳統把關區別在于,第一,網絡媒體強調了個人主動地篩選、處理、加工與傳播信息的過程,即自我把關;第二,政府由傳統媒體中間接地對信息進行把關,變成直接地、積極地介入和干預網絡信息的傳播,即政府把關。
筆者認為,自我把關是個人在法律、法規、道德、價值觀等約束之下,理性地、多維度地接受信息,進而決定是否傳播該信息并做出最為合理的選擇,并倡導個人把自我把關作為一種個人潛意識中的狀態。
個人可以通過一些手段有效地影響大眾以及大眾傳播媒體,比如“芙蓉姐姐”的自我炒作,個人作為“網絡推手”推出“天仙妹妹”等等。同時,自媒體也發揮著更加重要的作用。1998年1月17日晚上6點,美國的新聞周刊高層“把關”了一個重大新聞:總統克林頓與白宮實習生有染。同日深夜,麥特·德拉吉就向世界報道了這一震驚世界的信息,這一消息引起了美國的“大地震”,險些導致克林頓被彈劾下臺。在這一事件中,德拉吉作為個人充當了“把關人”的角色,沖破了傳統媒體的體制性桎梏。自我把關在此類網絡信息的傳播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有效地控制網絡虛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的散播。
然而,強調個人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的把關作用顯得過于理想化。艷照門事件中不雅照片的散布,與其說是把照片和視頻傳到網上的個人責任,不如說是事件當事人以及所有散播者的把關失位。把個人作為網絡的積極把關人,有過于樂觀看待個人的道德自律之嫌,也有可能造成信息秩序的進一步混亂。因此,政府必須積極引導、規范和控制,在網絡信息傳播過程中起到重要的把關作用。
與傳統媒體中間接的政府把關不同,網絡環境下政府把關一般以一種直接的技術控制形式出現,進而對難以控制信息源的網絡信息進行引導、規范和控制,其把關方式有:個人數據庫、關鍵詞過濾、搜索引擎以及防火墻等等。
數據庫作為一種積極因素,可以促進社會主要公共機構的權利的行使。基于對個人隱私保護的前提下,網絡中數據庫的共享使得數據庫模糊了公共和私人之分,政府通過積極控制信息源的信息為其把關提供了前提條件。而基于包括敏感詞庫等形式多樣數據庫的建立,政府已經有了一套應對國內外網站信息發布的應對機制,關鍵詞過濾成為應對的最簡單也是最根本的把關手段。2005年,有非常明顯的跡象表明,政府在博客的控制上投入了更大的資源。網絡論壇中對涉及色情、政治以及宗教等言論采取了積極的關鍵詞過濾干預,關鍵詞過濾在相當大層面將政府認為較為敏感的詞匯最大限度地降低其曝光率和被網民接觸的幾率。同時,也切斷了干擾社會穩定的信息與搜索引擎之間的聯系。
針對網絡的無國界性,國外一些別有用心的組織和個人發起了“收養”戰略,中國博客可以向境外服務器申請博客地址,發表文章,以便擺脫官方的控制,發布一些具有煽動性的信息。而防火墻的搭建能夠從計算機網絡系統中的關鍵點(如國家級網關)收集分析信息,過濾、嗅探指定的關鍵字,并進行智能識別,檢查網絡中是否有違反安全策略的行為。
與個人依靠網絡環境本身的改善,網民媒介素養提升為基礎的自我把關不同,政府對網絡信息的引導、規范和控制主要是政府利用技術手段,通過數據庫的建立為其提供了強大的話語權,彌補了網絡信息發布者的隱匿性;通過關鍵詞的過濾,緩解了網絡信息發布約束力低帶來的沖擊;通過對搜索引擎的控制,消減了公眾的“積極的信息獲取”,從而稀釋了網絡中公眾積極獲取信息的負面影響;通過防火墻,切斷了國內網絡與國際網絡的部分連接,阻止了國內不良信息源的信息輸出和國外不利信息源的信息輸入。
在網絡中對信息進行絕對控制幾乎是不可能的。政府在對信息進行直接而又積極把關的同時,對信息自由的權利保護必將有所抑制。對信息的把關與規范,換個角度來看是為了達到“攻關”的效果——攻克人心之關。對信息的傳媒組織把關可以使得傳媒組織獲得認可;對信息的自我把關使得自我價值借助媒介的“人性化趨勢”得以實現;政府把關則是為了維護統治和社會穩定。
傳媒組織的傳統把關形式與網絡信息傳播中把關人角色的嬗變及新的特點有效地彌補了傳媒組織把關在網絡信息傳播過程中的不足,在一定程度對網絡信息的無序傳播起到了引導、規范和控制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英)丹尼斯·麥奎爾 (瑞典)斯文·溫德爾,祝建華 武偉譯,大眾傳播模式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997:134-143,37-42.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63、165.
[3]李紅,守門人理論研究的新視角[J],新聞界,2005,(2):87.
[4]新華網,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全文,http://news.xinhuanet.com
(作者單位: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08級新聞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