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趙本山,從小品到電視劇,他創造了奇跡。隨著趙本山現象的出現和升溫,許多人開始關注他。趙本山的農村題材輕喜劇,在人物塑造、地方語言的運用上,與東北文化有何淵源呢?
【關鍵詞】趙本山 輕喜劇 地方語言 東北文化
趙本山,從小品到電視劇,他創造了奇跡。從最初的二人轉《摔三弦》到小品《相親》《火炬手》再到影視劇《劉老根》《鄉村愛情》,趙本山一路走來,帶著東北文化,以“農民”形象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的劇目,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獲得了“當代杰出的戲劇表演藝術家”和“人民藝術家”的稱號,并被稱為“東方笑神”、“東方卓別林”。①從1999年到2008年,趙本山的小品連續10年獲得春晚語言類節目的一等獎,趙本山拍攝的東北農村題材電視劇也成了央視春節賀歲劇的大熱門。②趙本山自導自演的《劉老根》系列連續劇于2002年和2003年在央視春節期間播出,并取得高收視率。特別是2008年在央視一套首播的《鄉村愛情2》,平均收視率為8.46%,最高時竟達到11.62%。在影視界的巨大成功使趙本山幾乎成為東北文化的“代言人”。③
隨著“本山劇”的出現和升溫,趙本山現象近年來也成為媒體關注的一個文化焦點。許多學者也對趙本山現象作了評價和研究,戲劇理論家余秋雨從喜劇表演方面對趙本山作了高度評價,吉林師范大學楊樸教授還把趙本山小品的表演放在二人轉藝術和東北原始戲劇中去闡釋,把趙本山的小品與東北民間文化傳統聯系起來,使對趙本山現象研究有了理論的高度。
“本山劇”為何熱播?它與地方語言、農村生活、東北文化有怎樣的聯系,對其又有怎樣的影響呢?
一、“本山劇”的熱播
趙本山的影視作品多為輕喜劇,以肯定美好或進步的現實或理想為主要內容,既有對新生事物的贊揚,也有對落后保守行為的善意諷刺,并以詼諧幽默的語言體現出輕松明快的格調。從《劉老根》到《馬大帥》,再到《鄉村愛情》,趙本山的農村題材輕喜劇走紅。首先是與題材有關。趙本山選定的題材為農村劇,東北廣闊農村為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來源。加之,中國有8億多農民,廣大農民是這類電視劇的最廣大而且穩定的受眾群。其次,走輕喜劇路線來展現農村。劇情充滿喜劇色彩,語言詼諧幽默、簡單明了,不僅適合廣大農民,對都市里生活緊張的城市人也是很好的放松和娛樂。尤其《鄉村愛情》系列劇加入了愛情的主題,吸引了年輕受眾。第三,在“本山劇”之前的農村題材輕喜劇的成功發展,為“趙氏”影視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類電視劇本身已經成為一種個性鮮明的電視符號,已具有廣泛的市場號召力。第四,在國家加大解決“三農”問題的大背景下,農村題材劇順應了新農村建設的潮流和國家政策,符合形勢要求。從《劉老根》系列劇到《鄉村愛情》系列劇講述的都是東北新農村的故事,從各個方面展現了新農村的變化以人們思想的轉變。農村題材劇符合國家當前政策宣傳的需要,所以在制作、宣傳和播映方面就更易得到有關方面的支持和協助。
二、“本山劇”的特點
(一)人物塑造
在人物塑造方面,“本山劇”準確生動地刻畫了東北人的性格——樸實、寬厚、爽朗、幽默。不論是趙本山自己塑造的還是其他演員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源于生活的最原生態的表演,讓觀眾感覺到真實。《劉老根》里思想超前又主觀的劉老根、真愛又吃醋的丁香、故作聰明的藥匣子、樸實直爽的大辣椒;《鄉村愛情》里精明潑辣的謝大腳、想升官的常貴、愛貪小便宜的劉能、勢利又會算計的謝廣坤等鮮活人物,在觀眾看來就是身邊人物的再現。劇情展現上,也是日常生活之事,吃飯、勞作、睡覺,和觀眾的日常生活相似,容易拉近和觀眾的心理距離,因為貼近生活所以吸引觀眾。
(二)地方語言
趙本山的小品在央視春晚舞臺上火了10年,語言幽默是其制勝的法寶。 “本山劇”以小品嫁接電視劇,重視語言的提煉,把東北話直爽的特點發揮到極致,風趣、幽默的臺詞比比皆是。像劉老根的口頭語“小樣兒”、《鄉村愛情》里的“老好了”、“特有派”、“咋這樣呢”等,還有讓觀眾捧腹的經典臺詞——“長痛不如短痛,短痛不如不痛,當然,不痛是不可能的”、“事就是這么個事,情況就這么個情況!”“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非在農村找,找也不找你謝大腳”等。電視媒介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向受眾提供消遣娛樂,電視劇作為實現電視媒介娛樂功能的重要手段,需要具備輕松愉悅的特質。“人們一生中經常看電視的原因首先是在于它提供消遣的能力,其次才是它提供的知識性內容。”④現代的人生活節奏快,為了緩解壓力放松自我,人們業余時間會挑選放松、幽默的節目來看。而具有小品風格的“本山劇”來自東北民間,內容幽默、語言詼諧,迎合了人們放松的需求。雖然曲折的劇情也表現了人生的挫折,但劇中人物幽默、樂觀的生活態度,是人們希望和追求的狀態。
(三)東北文化特色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形成一方文化。東北地區,地處邊疆,高山大河,森林茂密,氣候寒冷,擁有廣茂的黑土地。東北人豪爽大氣、不拘小節,是北方的山水養育的,也成為北方人的重要特征。東北地區生活著漢、滿、朝等多個民族。所以,東北文化有其多樣性和獨特性。同時東北是農業大省,農民人口比重大,人們也崇尚農業。這片土地孕育了頗具特色的黑土地文化。黑土地文化是原生態文化,具有野性美。趙本山最初拍電視劇,也是想通過這樣一個載體,反映東北黑土地的濃郁文化底蘊,表現地域文化的獨特魅力。因此,作為一個東北土生土長的農民藝術家,趙本山對東北農村的風俗習慣、日常生活非常熟悉,對農村的現實問題也十分了解,他創作的形象真實、生動、幽默,既帶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又真實地反映了農村社會現實。“本山劇”以地道鮮活的東北方言糅合了東北文化的二人轉成分,具有地域文化的新奇感。
趙本山的影視作品依托東北文化取得了成功,從客觀上也促進了東北地方文化的傳播,引起東北方言熱。“本山劇”的熱播也使廣大觀眾了解了東北農村的生活習慣、風俗風情,向觀眾傳達了最樸實的東北文化。“本山劇”的拍攝地選擇了山水秀美的東北農村,在電視劇熱播之后,也促進了當地民俗旅游的發展,對促進經濟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當然,“本山劇”也不是完美無缺的。在影視制作上銜接略顯生硬,劇情也不夠新穎。在對東北文化的展現上,也只是從農村這個側面來展開,不具全面概括性。但是從發行結果來看,無疑是成功的。客觀上對東北文化的傳
播也是有影響力的。上升到一種文化現象,就值得我們深思。■
參考文獻
①青島新聞網,2008年4月22日
②大眾網,2008年4月11日
③搜狐娛樂,http://yule.sohu.com/20080226/n255370242.shtml
④[美]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陳亮等譯,《傳播學概論》,根據新華出版社1984年9月第一版翻印,第178頁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新聞出版科學研究所2008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