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封面人物是黃建新,對于《建國大業》這樣一部具有特殊要求,并注定將被多維度審視的熱點大片,黃在電影規律和特殊設定上的平衡,表現得極其自如。在特定的國情下,這種在內容生產一般性規律的基礎上,兼顧市場條件和傳媒特殊屬性的能力要遠比單純的藝術執著更具實操價值,對于整個傳媒行業而言,這也比單線條的突進要更有建設性。反之同樣,單純的宣傳正確掌控難度不大,但傳播力和主動關注度的實現則需要把一般性和特殊性做到盡可能的協調。

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問題也體現在本期特別策劃所關注的電視選秀上。
作為一種舶來的節目模式,選秀的基本樣式和商業化操作思路這些“一般性”的東西,國內電視人都學得比較到位,但在“特殊性”問題的處理上還有欠缺。
譬如曾軼可的設置。沒錯,本季《英國達人》因為蘇珊·博伊爾而受到了全球娛樂消費的關注。吃慣了正經餐點,冷不丁上一盤臭豆腐,讓觀眾在“不一樣”的體驗中生發出新的娛樂口腹之欲,這是歐美選秀機器屢試不爽的招數。
國內目前的傳媒形態和市場特點是否能與這種討巧的設置相匹配?包括英國達人在內的“流行偶像”系列產品,“毒舌”評委西蒙·考威爾是版權方之一,西蒙等人依托這些節目模式,在歐美吸金無數。對于西蒙等人而言,包括英國獨立電視臺在內的眾多播出機構,均都只是其產品的行銷渠道。完全趨利化的價值取向讓其可以大張旗鼓地制造包括蘇珊在內的諸多“成功的犧牲品”。即使是最近蘇珊·博伊爾因壓力和巨大的落差而出現精神異常入院治療。
曾軼可或許不會重蹈蘇珊倒在快消時代娛樂機器下的“悲喜人生”,但對于在明星體制、產業化等諸多方面還屬開拓階段的國內的電視機構而言,這樣的“悲喜人生”,即使只是出現苗頭,也意味著巨大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