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留神2009已經過半。隨著《變形金剛2》票房不斷攀高,最近的視線又被吸引到市場方面。前幾天在網上瀏覽今年上半年各國的票房情況,突然發現大家的榜單越來越相像,尤其靠前的都是清一色的好萊塢特效大片。只不過在具體“人選”上品位不一。比如《終結者2018》雖然在北美本土不討好,但在亞洲鋒頭正勁。當然也有全球通殺的,最前面那位不就是這樣嘛。
相比以往,近年來賣座的電影類型越來越單一。今年上半年北美賣座10強中只有兩部美式喜劇和一部頗為傳統的動作片《颶風營救》,其余統統是《變形金剛2》這樣的。這其實還算好的,看看去年:年度10強里有9部被大片與三維動畫把持,剩下一個還是《暮光之城》?;氐?0年前,1999年賣座10強的分布是3部特效大片、2部動畫、3部喜劇和2部恐怖片;再倒回10年,1989年的賣座10強中甚至有3部文藝片……
留意到這點可能與自己的看片喜好有關,我個人的口味偏好相對嚴肅的商業類型片,但這類片子現在市場情況相當疲軟。仍以北美為例,去年此類片里票房最好的是《老爺車》,1.48億美元、排在第12位;而前年名次最高的是《美國黑幫》,票房1.3億美元排名第19。作為我今年非常期待的一部電影,剛剛上映的警匪片《公共之敵》雖有大明星坐鎮,票房卻依舊讓人失望。看得出,此類型影片的市場號召力已顯頹勢。
這似乎是目前全球的普遍情況。前兩天剛看了韓國上半年的票房總結,今年韓國本土電影似有“復蘇”跡象,上半年的10強中占據了7席,但基本都是搞笑、溫情之類,能勉強稱得上嚴肅類型片的只有《蝙蝠》和《母親》——雖然出品方CJ對這兩部名導新作下了大力氣,影片質量也很過得去,但最終票房不痛不癢。中國在這方面倒還可以,從早兩年的《投名狀》、《集結號》到最近的《梅蘭芳》、《南京!南京!》,這些嚴肅型大片的市場反響都不錯。是不是由于咱們的主創和觀眾的品位特別高,尚有待時間檢驗。
好萊塢向來技術為上,警匪這些傳統類型現在確實有些過時,首先這類片能玩的視覺把戲有限,無論是槍戰還是追車很難再玩出新意。那么難道這類片子就只有坐以待斃嗎?當然不是,還有電影節。雖然不是市場主流,但還可以去跟藝術片搶飯碗?,F在每年三大電影節里的片子,恐怕有小一半都是以藝術之名行商業之實的類型片。想當年大師級的警匪導演梅爾維爾不過被視為稍有特色的商業導演;時至今日,比他商業多了的杜琪峰已在各大電影節享受起“類型作者”的禮遇。相比以往,很多類型片的市場定位更模糊了。比如今年在戛納贏得贊譽的《母親》,其海外發行待遇同《東京奏鳴曲》等藝術流影片差不多。正如一位澳洲發行人所言:一部片長將近兩個半小時又缺少動作成分的犯罪劇情片,在市場上“基本等于藝術片”。
說了這么多其實主要是想表達擔憂,不知道像我這樣的觀眾以后是不是只有天天躲在家里看DVD了——當然,前提是未來還有DVD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