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戰爭的歷史矛盾幾乎成為影視劇上被呈現最多的題材之一,《對手》也切進這一矛盾與戰場,不同的是它聚焦了二戰中中日兩國密碼戰和兩國知識分子智力與心靈的對決。同樣是家國情仇,該劇卻欲用最人文的方式呈現兩個不同國籍知識分子對戰爭真正的態度,進而讓人更加痛恨戰爭,向往和平。

如果拋開國籍,文為均和山本康夫完全是惺惺相惜的同一類人。這也是為什么有人會說山本康夫和文為均之間的感情,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超出了普通的同窗情誼……
所以,這一切的初衷都是良好的,無怪乎本劇開播一年前就獲得了國際評委的贊譽——贏得第十一屆歐亞電視節最高獎項“電視劇創作大獎”。但是電視劇也是商品,口碑自然是由觀眾評定的。
首先,《對手》不是諜戰劇,也不是情節劇,甚至很難被歸類,制作方自稱可以將其歸為情節劇,只是更偏向戰爭人文戲些。其實人文只應是氣質,不能被單挑出來成為講故事的結構與方式,正如沒人會否定《大明宮辭》十分人文,但絕不會將它定義為宮廷人文戲一樣。而諜戰與情節劇能被觀眾所接受,是因為它們有鮮明的懸疑特點、劇情抓人。可見,《對手》的不好歸類,恰恰說明了它的故事講得不夠典型,從而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連片尾曲的詞曲風格都與題材本身有點不搭。
《對手》主題很具優勢——跨越二十余年的友誼與情感的糾葛對立,兩個頂級密碼天才之間的破譯與反破譯。一方面讓對手兩人永遠處于競爭之地,另一方面卻又令兩人始終保持著惺惺相惜。直到最后,山本仍然把文當做最好的朋友,以及惟一的朋友,在絕密的紫光三號“鑰匙”中給他保留了一席之地,這成為文氏最終破解紫光三號的契機。也只有同樣把山本當做最好朋友的文為均,能夠真正理解山本,解讀到山本深藏于心底不曾被任何人了解的情感。因此,密碼的破解再次驗證了二人非比尋常的友情,這也給“對手”的含義澆鑄上了人性的一筆,更是對戰爭本身最大的嘲諷。
但是再宏大的主題還是需要用生動的故事來傳遞。聽說為了照顧收視率,尤小剛導演精剪去了600分鐘戲份!但是,整劇的節奏仍然嫌慢!通篇都難見緊張氣氛,對白乏力、平白,林琴對郭忠良的數次告誡不僅羅嗦而且幼稚,根本不像密電所特工人員的素質。整個密碼戰爭沒有絲毫劍拔弩張的緊張感。
《潛伏》人少橋段多,細節合理精彩,神秘的諜戰卻以貼近觀眾的角度進行處理,觀眾不約而同在心中給它留下了上乘的位置;同樣講密碼戰的《暗算》將信仰與智慧集于一身,幾臻完美;《人間正道是滄桑》結構上與《對手》頗為相像,但前者家國關系結合得蕩氣回腸。
《對手》有一個本來挺悲壯的故事,卻輸掉了人緣兒。輸在臺詞太過直白、情節一覽無余,演繹還端著架子。所有人幾乎都是透明的,觀眾要做的事只是看著這些熟悉的面孔“演”完他們劇中的使命。觀眾不能融入其中關注劇中人物命運,正是這部電視劇打造的致命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