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邁克爾·杰克遜辭世引發公眾最后一輪瘋狂外,最近吸引我注意的動態性娛樂報道,好像大多都與“‘巨星’接班人”話題有關——
古天樂在王晶力挺下,似乎正扛起周星馳當年的無厘頭大旗;邢質斌退休、羅京早逝,時值央視新聞改版,內地電視新聞的播報風格不知能否揭開新的一幕;吳宗憲事業重心移向內地,庾澄慶等崛起,臺灣大牌綜藝主持人或由此開始進入更新換代……
絕大多數信息,似乎都能勾起人對娛樂、傳播業“改朝換代”前景的好奇與神往,同時一切又都是那么虛虛實實,并不確定。
在傳媒和娛樂工業營銷方式相對穩定、成型的年代,談論新人對前輩巨星們的“接班”,其實是挺殘酷的:一方面,一模一樣的人在世上根本不存在,何況又關乎人氣和才藝。另一方面,娛樂、傳播業運作體系的成型,導致它們對接班人的需要多是按圖索驥式的,就像給機器換螺絲——上一代巨星是哪個型號的,這一代最好就是那個型號,“一個蘿卜頂一個坑”,新蘿卜最好長得跟老蘿卜一模一樣。這樣一來,兩方面產生矛盾是很自然的事。
巨星之所以能成為“巨星”,個人才藝、形象和性格上的不可替代性,是最根本的前提。強大的市場感召力正是由此而來。這當然也離不開媒體持之以恒的不懈追捧。可話說回來,娛樂版們整天都是要追捧些什么的,為什么是這個人而不是那個人持久地停留在公眾的瞳孔與內心深處,這里面就有大學問。
邁克爾·杰克遜僅僅是貓王、戴維·鮑伊的翻版貨繼承人嗎?不,除了對電影和電子技術的利用以外,邁克爾的優勢大概更在于——他比另外兩位舞臺巨星更多地面對來自社會和生活的矛盾,卻從不放棄追求和諧的努力。同樣道理,當國內娛記這些年大談孫紅雷“接班”姜文的話題時,人們大概忘了他們是在拿一個杰出的演員,和一個具有大導演資質的演員出身的藝術家作比。前一個身份保證了人到中年的孫紅雷,能完成姜文所有可以勝任、和業已不能勝任的角色(比如《芙蓉鎮》的“秦書田”);后一個身份則需要人們理解,即便姜文已不再是一個銀幕上無所不能的表演家,他在華語藝人中的排位,也依然不是簡單的“演員”所能定位的。他屬于石揮、崔嵬、金山、謝添的類型,而不是趙丹、藍馬、孫道臨、周潤發的隊列。
當唐國強因“老《三國》”里的諸葛亮,一舉成為公認的演技派時,誰也沒辦法預測“新《三國》”的陸毅能不能再現唐國強當年的傳奇——哪怕“新諸葛”最終得到觀眾認可;這就像溫和、中性、多變的李雪健和高明之后,熒屏又為大家送來一位渾身充滿戾氣的新“演技之神”——張志堅(《人間正道是滄桑》中飾董建昌、《大明王朝》飾嚴世藩、《血色湘西》飾“排幫”老大麻大拐)……巨星的接班人是無法設計的,單純的克隆只能培養出二流藝人。這里面牽涉到藝人個性,時代的審美口味,以及運氣。一年以前,誰要是告訴我說王寶強比早年演董存瑞出名的張良演得好,我會打對方一頓。現在呢,我會告訴他,王比張的戲路要寬得多。能不能成巨星太難說,但至少也大紅過了,“紅”的原因又恰恰是——充分開發了自己的條件與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