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嘆李開復填補空白的同時,留給人們思考的空間是,中國為什么缺少天使投資人?
郭臺銘連夜坐飛機來到北京,說要見證這一歷史的時刻;“亞裔創投元老”劉宇環則激動地說:“這個模式甚至能影響整個技術類公司在中國的創新成長模式。”
9月7日,李開復在新聞發布會現場宣告,他離職谷歌后將全心投入的新事業——創業工場成立。劉宇環、郭臺銘、柳傳志和俞敏洪等中美精英人士皆是這一事業的參與者。
創新工場的模式是:天使投資+創新產品,然后規模化,不接受投資項目,只接受人和想法投奔創新工場。
創新工場具體的操作手法是:在全國招募帶有創意的互聯網創業者和最好的工程師。每年公司選出20個創意,每個創意組建一個精心搭配的團隊。這20個創意經過3~4個月后,會選出10個成為項目(其余10個被淘汰)。9~10個月后,當項目成熟到一定程度后,會正式挑選5個項目剝離出母體成為獨立子公司。這時就可以去找其他投資機構和創新工場一起投資。外界投資和創新工程可以追加投資,進入子公司成長期。最終的目標是這個項目上市或者被賣掉。
這無疑是李開復的再一次“亮劍”。多數人認為,創新工場的模式將天使投資帶到了高度規模化、產業化的新境界,同時在幫助創業人和投資人創造財富的同時,也為整個行業發現、聚集、培養一大批技術、管理人才。
而質疑之聲也是此起彼伏。有觀點認為,此創新還只停留在理論層面,一個最現實的問題便是,怎么來解決創業思想和創業人員分離的難題?還有,如何找到那些既有想法、又有實踐經驗而且又有執行能力的人?如果這兩個根本問題不能有效解決,李開復其實是在構筑一個IT“烏托邦”。
但不管怎樣,李開復是一個有理想的人,正如郭臺銘在發布會當天所言,“我佩服他(李開復)對科技領域的精確把握和科技改變生活的奇思創意。”
本質上說,創新工場其實仍屬于天使投資的范疇。如果這事放在美國,或許只是件普通的創新。目前美國的天使投資占了風險投資總盤子的40%~50%。2008年,美國共有26萬多個活躍的天使投資人,還有多個天使投資組織,他們為55480個創業企業提供了總額為195億美元的投資。
如果將美國的天使投資規模比作大象,中國的天使投資充其量就只能算小鹿級別。從2006年的數據來看,國內天使投資的規模大約僅在5~10億人民幣之間。而另一方面,風險投資這邊又是一番風景,僅2008年,中、后期風險投資的總額就達到了73.83億美元,比2007年增長50%,共有348家企業獲得了投資。
相比之下,就不難看到創新工場的意義所在了。在感嘆李開復填補空白的同時,留給人們思考的空間是,中國為什么缺少天使投資人?
實際上,一些國家天使投資市場之所以發達,除了天使投資人自身的投資理念外,還有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支持。例如,在美國,不僅很多州給天使投資稅收優惠,而且美國聯邦政府小企業局還創立了網絡服務中介,重點彌補初創企業50萬一500萬美元的資金缺口。在日本,政府于1997年4月頒布了“天使稅收待遇”條例,規定在企業注冊登記之前投資于該企業的資本,可以延遲三年報稅。
反觀國內,不僅天使投資的優惠條件乏善可陳,而且創業環境冷峻苛刻,嚴格的政府規制、沉重的稅費負擔和缺位的創業服務,讓創業活力遭受著制度性冷漠。
奇虎董事長周鴻祎談及國內天使投資時曾說過,“沒有一個好的游戲規則,光有人、光有創意、光有錢,都是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