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高盛“親疏有別”違規操作,還是美國金融監管當局“殺雞儆猴”?調查抑或是美國監管當局對金融體系改革發起的背水一戰?
富貴險中求,想要成名成腕是要付出代價的。
在華爾街各種金融機構尸橫遍野的時候,高盛不僅健健康康地活在華爾街上,笑看“朋輩成新鬼”,而且憑借高風險賺取了高收益。那些曾經令高盛望塵莫及的華爾街豪門一個接一個地消失了,它的血脈卻日益興盛。
危機剛過,高盛就創下多項紀錄:2009年第二季度實現凈利潤34.4億美元,是其140年歷史中盈利最高的一個季度。美國證交會的數據顯示,高盛在今年二季度的46個單個交易日中,每天都創下1億美元的單日收入,這又是華爾街的一項紀錄。
然而,盡管以高盛為首的美國多家銀行近來的巨額盈利讓沉寂已久的華爾街重新熱鬧起來,白宮卻似乎并不高興。究其原因,美國政府是擔心這些金融巨頭重新走上經濟危機前的老路,而金融體系改革卻仍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槍打出頭鳥。風頭正勁的高盛集團于是再一次成為金融監管當局“關照”的對象。
8月26日,美國馬薩諸塞州金融監管負責人蓋文(William Galvin)向高盛發出傳票,要求其提供公司分析師與交易員每周就交易業務舉行的秘密會議的信息。蓋文稱,高盛向某些交易員口頭提供短期薦股信息,讓他們告訴重要客戶,而這種秘密行為可能會給另一些普通客戶造成損害。
對于這些批評,高盛的發言人回應稱,秘密會議上的建議與公開發表的研究報告中的基本面分析始終是一致的,而且這些建議通常不足以讓股票評級發生變化。
高盛的回應似乎并沒能說服監管當局一一美國證監會圍繞高盛公司向少數頂級客戶秘密薦股的調查進一步升溫,一些地方州政府的金融監管部門也啟動了對高盛涉嫌違規的調查。調查人員稱,不排除向更多華爾街大行發出傳票。
到底是高盛“親疏有別”違規操作,還是美國金融監管當局“殺雞做猴”?調查抑或是美國監管當局對金融體系改革發起的背水一戰?
禍起“薦股門”
或許是為了打破潛規則,監管部門決定從最“招搖”的高盛入手。
高盛太張揚了。
7月14日,高盛公司公布的二季度財報顯示,公司盈利超過該公司2008年全年利潤,達到了金融危機前的水平。高盛獲利強勁主要原因是其吞噬了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華爾街大型金融機構中,雷曼兄弟和貝爾斯登已經消亡,美林被美國銀行并購,摩根士丹利轉向謹慎策略,而花旗集團和美國銀行依然在忙著內部“救火”。
另一方面,與過去半年的業績緊密相連,高盛為29400名員工計提了114億美元的報酬。如果公司下半年保持同樣的利潤水平,其雇員今年平均收入將達到73.3萬美元——又一項歷史新高。
人們一直批評華爾街的高獎金制度鼓勵過度冒險才導致了金融危機。在美國失業率高達9.5%并且還持續惡化的情況下,高盛員工的收入將十數倍于全美平均水平。
于是,如此張揚的高盛不得不面對形象不佳的問題——不久前,《滾石》雜志就將高盛比作“吸血鬼”,稱這家貪婪無情的金融巨頭“四處尋覓金錢的味道”。
高盛的大部分利潤來自于幫助客戶做交易,而不是自營業務。對于不少華爾街大行,交易業務都是一塊肥肉,高盛二季度創紀錄的34.4億美元盈利,很大程度上就歸功于交易業務的增長。

在一些大行旗下的研究部門就職,分析師們也會面臨爭取客戶的壓力,而他們的實際薪酬要由他們所推薦股票的表現決定。這樣的薪酬體系在大型華爾街公司中很常見。在高盛,就對提供有用信息的分析師進行金錢激勵,每年撥出的分析師薪酬資金中,約有50%要根據交易客戶的反饋進行發放。
利益驅使下,分析師們言行不一或者對客戶區別對待似乎顯得合情合理了。
8月25日,高盛的一些內部文件被美國媒體曝光。文件顯示,高盛的分析師每周都在“交易業務秘密會議”上說出他們根據收益報告、大市方向和其他因素挑選出的可能上漲的股票,他們的推薦和高盛廣為發行的長期研究報告中的股票評級可能會有沖突,而很多非頂級客戶正是通過研究報告來做出自己的投資決策。批評者稱這種做法損害了大部分客戶的利益。
美國《證券法》規定,高盛這樣的公司需要“公平地”對待每個客戶,向他們提供一樣的信息,并且分析師不能發表與其對股票真實看法有出入的意見。
然而,內部文件顯示,自大約兩年前高盛開始每周舉行“交易業務秘密會議”以來,該行已違規向交易員和頂級客戶提供了數百只股票的“交易建議”。
類似高盛采取的區別對待大型客戶的做法,是否具有行業普遍性?蓋文透露,他的調查可能會擴大到其他華爾街公司。
蓋文等監管人士擔心的是,華爾街目前存在這樣一種傾向,即一家公司的交易部門會向同一集團旗下的研究分析師施加過度影響,以幫助公司贏得更多的交易或是投行業務。
或許是為了打破潛規則,監管部門決定從最“招搖”的高盛入手。
華爾街“復活”了?
高盛可以一如既往地推行高風險業務,但其風險仍然由全美納稅人和全世界持有美元的國家和人民來承擔。
過去數月,華爾街一直在討論高盛的“復活”,最終,高盛的業績還是遠超過市場最樂觀的預期。這一重大利好消息,立刻在華爾街被視作危機已經結束的信號。
高盛的高收益源自高風險。
二季度末,高盛的風險價值較去年同期上升了33%,至2.45億美元,較上個季度的2.4億美元有所增加(風險價值指一家公司單日可能損失的資金)。
而依靠高波動性獲利的高頻率交易,最近也成為美國市場上最為主流的交易方式。金融機構運用復雜的模型公式,每秒鐘通過電腦在全球市場上交易成千上萬次,其收益主要來自提供買人和賣出價之間的息差。
目前為止,高盛在高頻交易領域已占主導地位。紐約證交所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3日的這一周,該證交所由電腦進行交易的24%是由高盛進行的,這一比例無人能敵。市場上另外幾家大型對沖基金,如SAC,Citadel和文藝復興科技等也是主要玩家,但他們的市場份額均未超過兩位數。
《華爾街日報》引用紐約研究公司Tabb Group的數據說,高頻交易今年占了美國股票交易總量的73%以上,高于2008年時的59%,已成華爾街發展最迅速的一種交易策略。
作為華爾街的風向標,高盛和它的同行們似乎有理由相信,把那些該死的房屋抵押貸款和有毒金融衍生物從賬面上擇清楚后,華爾街能夠依靠傳統的資本市場業務走出困境,重振雄風。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華爾街是否真從金融危機的陰影中走出來了?
應當注意的是,在高盛強勁表現的同時,其核心的投資銀行業務盈利卻下跌了15%,其中由于業界普遍景氣不佳,高盛一貫擅長的并購咨詢業務盈利大幅下滑54%。數據表明,今年高盛在全球并購市場總共參與了180件并購案,為其帶來5.65億美元的盈利;而去年同期,高盛參與的并購案總數為271件,為其帶來盈利總額高達12億美元。
高盛的固定收益、貨幣和大宗產品交易部門是主要創收單位。國內一位業內人士認為,高盛所謂的交易其實就是豪賭——賭次債、賭油價、賭匯率?!坝蛢r為什么忽高忽低,動蕩不停,就是因為有高盛這樣的公司在其中上下其手。美國為什么迫切希望人民幣匯率自由浮動?原因也在于華爾街要賭?!痹撊耸空f。
哈佛大學法學院的盧西恩·A·比比查克教授是美國少數敢于直接批判華爾街的學者。他說:“現在似乎又要重歸錯誤的短期分配結構,這種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金融危機。”
高盛這回或許是賭贏了,但這并不能證明賭博是正確的。如果賭錢賺了,周圍的人一片贊好或保持沉默,那賭徒如何會戒賭?高盛可以一如既往地推行高風險業務,但其風險仍然由全美納稅人和全世界持有美元的國家和人民來承擔。
奧巴馬的挑戰
問題不僅在于交易安全制度能否確保不發生另一場危機,還在于華爾街交易商是否會利用公眾對金融系統的支持來謀取個人利益。
前車不遠,后車又覆。華爾街貪婪文化又回來了?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作為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華爾街的貪婪本性受到民眾的反感。今年1月在談到華爾街薪酬時,奧巴馬也曾怒斥華爾街的金融高管們一邊祈求政府資助一邊坐擁天價薪酬“是極度不負責任的行為,是非??蓯u的。”不過奧巴馬最終并未對金融業薪酬問題下狠手整治,這使得白宮有可能在未來幾個月里陷入極其被動的局面。
當然,高盛的驚人利潤對于總統和國會議員們來說,現在的問題不僅在于交易安全制度能否確保不發生另一場危機,還在于華爾街交易商是否會利用公眾對金融系統的支持來謀取個人利益。
最近的危機已經清楚的表明,華爾街金融巨頭被美國政府決策機構視為“倒不得的大樹”,而政府官員又開始擔心華爾街是否已經從這次災難性的金融危機中吸取了教訓,抑或是他們又要重返以長期風險換取短期利潤的老路。
早在6月中旬,美國總統奧巴馬就宣布了龐大的金融監管改革計劃。美聯儲搖身一變成了“金融監管太上皇”,被賦予監管金融市場支付、結算和清算系統的權力,及全面監管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方案還計劃建立消費者金融保護署,擁有超越目前所有監管機構的權力,并將所有可能給金融系統帶來嚴重威脅的機構和個人都列入嚴格監管范疇。
該政策出臺后,受到共和黨議員和“金融精英”的強烈抨擊,稱這些制度將會窒息美國的金融業。香港《文匯報》發表署名文章評論這項政策可謂白宮的“背水一戰”。
根據美國法律,該改革方案需要在今年底前在國會得到通過,方能生效??梢灶A料的是,方案內容將會受到來自國會及金融界的巨大挑戰,能否通過成為法律和順利實施,將考驗奧巴馬的勇氣和能力。
由于方案給予聯儲局和新成立的消費者金融保護署太大的權力,已經在兩大黨之間,監管部門及利益集團之間引起廣泛爭論。但是,不少分析師卻對這個方案的前景甚是擔憂,他們認為,這個“更為古板”的金融體系的宗旨或許難以撼動華爾街的冒險文化。
事實上,到目前為止,國會兩院的相關委員會針對金融監管還沒有具體行動。白宮官員估計國會至少要到今年晚些時候才會有所動作。一名政府高級官員在談到國會將立法加大金融監管力度時表示,“如果我是華爾街公司高管,我也許會意識到這樣一個事實,國會的金融監管改革進程才剛剛開始?!?/p>
這是否意味著,監管當局調查高盛“秘密會議”只是剛剛拔劍,以后可能還會有一系列的招數將陸續使出?
高盛等金融機構與美國金融監管當局的較量正在激烈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