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商支撐著現代企業的發展,時代終將會淘汰一些既看不懂報表,也不懂法律的莽夫。”
教育,到底是投資還是消費?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張新民對教育的個人最新觀點是:“繼新能源、循環經濟、與環境和諧共生并且能夠起到環境保護作用的產業之后,教育將成為中國未來經濟的增長引擎。”在2009貢獻中國高峰會“尋找新的增長引擎”分論壇上,張新民直抒己見。
有一次跟朋友聊天,張新民無意聽別人說起,現在的一些雙語幼兒園一年的學費就是十幾萬,再加上其他費用,一年得花掉20萬。
“如果這種信息是真的,這就意味著從幼兒園開始一年就20萬,照這種標準培養到大學畢業,一個孩子的培養沒有幾百萬是完不成的。”張新民又舉出了一個反例,“而有的孩子因為家庭經濟條件的限制可能大學都上不了,只上一些基本的技能學校就出來工作,家長給他花在教育上的開支相當緊張。很多家庭希望學生通過受到一定程度的教育而改變家庭的經濟狀況”。
照此看來,教育就具有了雙重的性質:一方面具有消費的性質,另一方面則具有投資的性質。
張新民正是從這個角度來看待教育的“引擎作用”的。“從教育的消費性質來看,隨著教育的發展,對教育的消費能夠推動經濟增長,這是教育對經濟的第一個貢獻,是直接支持。”
教育對經濟的間接貢獻則體現在受教育者全面素質的提高而對經濟的推動力,“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各個層次的教育都是人的綜合素質提高的過程。”
從事教育20多年的張新民指出,“人的素質提高以后,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趨勢就會更健康。”
因此,教育的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間更像是一種相互支撐的關系,“美國為什么可以大量吸納國外留學生呢,因為其教育產業發展的速度是高于美國經濟自身的發展要求的。”
在中國,教育的前途是無量的,要達到適應甚至高于經濟發展的要求,教育還需要更大的投資與發展。
“同時要思考的問題是,我們需要什么樣的人去支撐、推動中國經濟的增長?”張新民通過與企業家的交流接觸發現,“應該還是儒商”。因為儒商更加重視學習,不斷地與時俱進,與周圍環境融合。
“儒商已經成為我們相當多企業支撐性的人力資源力量,這是我們可以看到的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儒商支撐著現代企業的發展,時代終將會淘汰一些既看不懂報表,也不懂法律的莽夫。”
正是因為儒商色彩的日益濃厚,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已經把自身企業的發展軌跡與經濟發展的主旋律相連。
“企業的發展之道,就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旋律。”
張新民坦言,通過貢獻中國高峰會論壇上的交流,讓他更深的認識到企業家們對宏觀大勢的思考,“理論界在想的很多東西,企業家們也已經在想甚至都已經做了。從這個意義上講,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在延伸。”
張新民認為,企業家的社會責任絕不僅表現為環境保護、稅收繳納、維護就業、誠實信用等我們所熟知的方面。而將企業命運與經濟發展的大趨勢結合在一起,才是企業更重要的社會責任。張新民在論壇結束時說道,“把經濟與政治美妙地結合起來,才是企業成功的根本之道。” 在張新民看來,企業家要講的政治就是把握大局,清楚國際政治經濟的發展變化,清楚國家要進行什么樣的產業結構調整,一定時期會出臺什么樣的政策導向等等。
目前關于金融危機的各種走勢判斷不絕于耳,在謹慎的張新民看來,過去三個月的數據反映好像是在復蘇。“我還是擔心會出現W型的經濟形勢”,現在是第一個V往上走的時候,但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刺激經濟的基礎設施建設一旦全部完工,就需要通過利用設施去實現預期的各種收益和效益,而恰恰那個時候如果經濟增長不到那個程度,整個形勢就有可能下行。
“教育卻沒有表現出受到金融危機過大的影響。”張新民指出,整個大學教育界今年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因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而出現劇烈波動情況。
中國家庭用高儲蓄來應對金融危機,而廣大的企業家,特別是中小企業家卻是在金融危機中觸礁,有些甚至到了生存攸關的時刻。
“中小企業現在面臨的生存問題可以分為兩種,一個是根本問題,企業無法生存了,另一個只是階段性的難關問題。”
張新民舉例說道,前兩年那些生產超薄塑料袋的企業,他們遇到危機就是根本性的危機。這些企業的產品由于與國家的產業政策相矛盾而難以繼續生存和發展,只能尋找替代產品或者轉型,實在轉不了型就只能走清算的路子。因為沒有發展前景企業的存在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企業的發展方向必須和社會發展大勢相一致。”
對于第二種階段性難關的企業,“可以采取融資的辦法來確保公司發展。但是融資成本不能太大,代價也不能太大。”融資代價的“度”要把握好,要使增量融資的收益超過增量的融資成本。
而創業板的推出正給了這些企業一個機會,通過上市來實現股權融資,“如果說企業的發展志存高遠,希望給更多的人提供發展的機會,也希望通過股東資源的多元化來把公司治理的更好,讓一個現代企業為經濟做出更大貢獻,那么就應該借助于資本市場來謀得股權,讓企業的資本越來越大,實現飛躍。”
但是如果以簡單的私募去發展,企業往往就是在爬行。
“所謂的爬行也需要有產品能力,有市場需求”。對于眾多還在危機中掙扎的中小企業,張新民建議“一個企業的發展應該是爬行和飛行相結合,才能走的又快又好。”證券市場則為企業提供了飛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