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回利權的談判如火如荼,中國正在以特有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憤怒。
國際資源企業大炒中國需求,中國作為最大的需求國卻分毫未沾,反而成為被勒索者,做生意最痛苦的事莫過于此。
中國鐵礦石談判進入膠著階段。6月30日,中外鐵礦石長協價格談判傳統的最后截止日期,中國鋼協與三大礦山的鐵礦石價格談判毫無進展。主導今年鐵礦石談判的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秘書長單尚華表示,鐵礦石談判中方不會讓步,中方會堅持40%的降價底線,即使談判破裂也在所不惜。作為鐵礦石全球第一大進口國,中國才有權決定亞洲價格。
但三大礦企并不這么想,5月26日力拓與日本新日鐵達成降33%的首發價,堅持認為降幅不能大于33%。6月10日,另一巨頭巴西淡水河谷宣布與新日鐵和浦項達成協議,2009財年粉礦合同價格下調28.2%。顯然,33%是三大巨頭的心理底線。
今年產業不景氣,只有中印等國依靠刺激政策獨秀于林,鐵礦石過剩1.5億噸左右已成定局,市場定價逐漸向買方市場傾斜,此時正是中國出手制訂鐵礦石中國價格的大好時機。但情況卻不如人意,到底原因何在?
中國鋼鐵產能受到國內投資刺激逐步恢復。今年1—4月,全球粗鋼大幅減產超過30%,鐵礦石過剩達到2億噸,中國的鋼鐵產能40%屬于過剩產能。由于美元定量寬松,中國固定投資大幅增加,加之政府收儲因素,導致包括鐵礦石在內的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升,資源類上市公司股價大漲。這一輪固定資產投資的急漲固然給某些人帶來了經濟復蘇的信心,也急劇吹大了資產泡沫,給中國的并購布局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其次,通過由于投資復蘇,鋼廠紛紛提價向下游轉移成本,全面虧損的現象不復存在。5月,國內大中型鋼廠實現了今年以來的首次單月盈利,大型鋼鐵企業實現盈利12.62億元,雖然仍有20多家企業虧損,但虧損面進一步縮小。同樣是由于產能恢復、鋼材提價,鐵礦石現貨價格上漲,導致企業急于尋求長期供貨合同。已有數家鋼企與海外三大礦商簽訂了2009年鐵礦石供應長期協議,談判聯盟從內部瓦解。
國內鐵礦石資源分配失衡也是原因之一。中國壓港的鐵礦石資源還能夠給予談判提供空間——聯合金屬網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6月26日,國內港口鐵礦石庫存量達到7127萬噸,足夠鋼廠使用一個多月時間。但是,不同的鋼廠擁有的鐵礦石資源大不相同,一些中小鋼廠的鐵礦石只夠使用數天,成為最薄弱的環節。我國的鐵礦石供應機制只有彌補中小鋼廠自身的資源短板,才能形成統一的談判力量。僅僅整頓日照國際鐵礦石交易中心,要求內部整改和更名,無法改變目前中小鋼企的資源饑渴癥。
中國進口鐵礦石占世界鐵礦石海運貿易量的50%以上,可是在海外權益礦比例上,中國只有10%,日本則高達57%。在國內也一樣,獲得鐵礦石參股權的大型企業、獲得鐵礦石進口權的企業,對于價格并不敏感,最敏感的反而是市場觸覺高的地方鋼企。
奪回利權的談判如火如荼,中國正在以特有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憤怒。由于力拓與必和必拓并購涉嫌壟斷,已經擁有了反壟斷法武器的中國鋼鐵企業,完全可以效仿歐洲以壟斷法制裁微軟的方式,對壟斷企業明正言順地進行法律訴訟,利用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的權益。
力拓去年拒絕接受寶鋼與淡水河谷率先達成當年的首發價,今年中方拒絕接受力拓與新日鐵達成的首發價,已經宣告了現行長協鋼價體系的終結。隨著國際分工深化、傳統鋼廠產品結構調整、產能轉移和新興市場興起,新鋼廠大量涌現,鐵礦石需方的寡頭壟斷局面不復存在,亞洲既不存在中國價格,也不存在日本價格。
一種新的鐵礦石價格體系正在形成。(作者系知名財經博客作者,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