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藕初之所以成為中國商界鼻祖式的人物,就因為一句話:世界不問你是何人,只問你能做何事。
在燦若星辰的近代企業家中,穆藕初的名頭太大了。
美國人勃德如此評價49歲的穆藕初:“以外貌言,無有知其為中國之棉業大王者。君為人和藹,交友以信,舉止正大,見識宏遠,中西人士無不樂于相處。噫!如君之才高德備,誠可謂中國第一人物矣。”
穆藕初,上海人,黃金時代有名的棉紗大王,毛澤東視之為“新興商人派”代表。他是第一個擁有美國碩士學位并回國辦廠的中國實業家。1913年,科學管理法創始人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問世不久,他當時在美國留學,就遠道前往當面請教,因此成為唯一直接向泰羅求教的中國人。
穆藕初去留學時已經34歲,被同學稱為穆老爺。他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學習辦紡織廠的先進經驗:從怎樣種棉花,怎樣把棉花紡成紗、織成布,到怎樣辦紡織廠,怎樣管理工廠,每一個環節依次學起,聰明人下笨功夫。黃炎培之子黃萬里說:“這樣有計劃、跨專業、多學科、成套學的留學生,在他之前沒有一個。”
所以穆藕初回國辦紗廠出手不凡。一是從根上抓起,改良棉花。1915年,穆藕初創立“穆氏植棉試驗場”,前后至少花了5年時間研究棉質,后來又發起中華植棉改良社,組織更多的人來研究。二是從人抓起,引入泰羅的科學管理法。穆藕初制定了《工人約則》、《廠間約則》、《罰例》等一整套廠規細則,僅總罰例就有81條。他還建立嚴格的報表統計和財務管理制度,一日一報,內容包括生產進度、原材料消耗、成品數量等,以便及時掌握耗材、用工、用時、數量、質量等動態情況,他設計的報表逐漸被各企業所采用,因之成為中國引進西方科學管理的第一人。
憑借這樣的專業操作,穆藕初的紗廠一炮打響。當時全國最細的紗一般只達到42支,只有張謇和穆藕初的紗廠偶爾能紡出48支的紗。穆藕初沒有充裕的資本,也沒有在制度的縫隙里攫取財富,他起家靠的是新機器、新技術和新的科學管理法。他說:“出紗之優劣,三分在機器,七分在人為。”
穆藕初還把泰羅的原則和中國的實際創造性結合起來,推陳出新。他的管理法有“五化、四無、五會”,五化是:紀律化、標準化、專門化、簡單化、藝術化;四無是:無廢才、無廢材、無廢時、無廢力;五會是:會用人、會用物、會用時、會用錢、會利用機會。印度人說,哪里有法,哪里就有勝利,空洞的口號在穆藕初身上變成了制勝的法寶。
當時上海的英文報《密勒氏評論報》提供了證據:“一般人認為,中國是永遠不能在棉紗工業方面和日本人競爭的,任何促成這一工業發展的努力也注定是徒勞的。然而穆先生作為經理對德大紗廠的出色管理否定了這個不適宜的結論。”
穆藕初深受張謇的影響。雖然他辦廠比張謇晚了20年,但他后來居上,在許多方面超越了同省前輩張謇和榮氏兄弟。1919年9月,他發表《紗廠組織法》,毫無保留地將辦紗廠應注意的一切公諸于世,包括資本、廠基、建筑、機械、用人、管理、貿易等十個方面,強調要善待工人,獎勵勤能,他特別重視制度和人才兩條。
給穆藕初看病的西方醫生說他自視太輕,自奉太薄。也正因為這些性格特點,穆藕初從不耍大牌,他的月消費不足其收入的1/10。穆藕初晚年在重慶,時值抗戰,一次到飯店吃飯,改善伙食,每人點一樣菜,規定必須要全部吃干凈。吃完后,穆藕初拿起一個空盤子放在面前,很幽默地說這叫照鏡子。他說:“人生處世,唯當自問能力、精神、才識如何,及處事之勤奮如何,薪水可不計。”
不為小利,必有大謀,穆藕初圖的是國家的強盛。一切商業都沉淀為人格,穆藕初沒有奸商的氣息,是長期守正得來的。他之所以成為中國商界鼻祖式的人物,就因為一句話:世界不問你是何人,只問你能做何事。
(作者系復旦大學教授,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