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如硬幣的正反兩面,起步晚、基礎差、產業化水平低、資金投入力度不足、新產品開發能力落后等種種制約中國生物制藥發展的因素,其另一面卻是中國生物醫藥產業未來增值空間的巨大。
一個甲型H1N1“噴嚏”打破了生物制藥股的天花板。
數年前,生物制藥股與網絡科技股在納斯達克有著幾乎相同的神話。然而,在國內證券市場,生物制藥板塊卻始終有些隨波逐流,即使在SARS時代,熱鬧也只是一閃而過。直到世界衛生組織將甲型H1N1流感的警戒級別一而再地調至最高級,生物制藥股才連續3個月走出了彪悍的行情。
以萊茵生物(002166.SZ)、達安基因(002030.SZ)為首的生物醫藥股自4月末發動行情以來,漲幅巨大。萊茵生物在12.5元左右開始連續漲停,至7月20日,股價已經達到了46元,漲幅達到270%,達安基因雖然漲幅不如萊茵生物,但在5、6月的兩波行情中都有超過100%的震幅。
資本市場的瘋狂是否有著實業興起的后備支撐?
猶如硬幣的正反兩面,起步晚、基礎差、產業化水平低、資金投入力度不足、新產品開發能力落后等種種制約中國生物制藥發展的因素,其另一面卻是中國生物醫藥產業未來增值空間的巨大。根據IMS的數據預計,到2020年,中國將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醫藥市場。眼下,國內外眾多VC、PE在徘徊觀望數年后,開始拎著現金入場了。
僅從公開信息可見,2008年有近80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額被注入中國生物醫藥領域。2009年的世界大流感更是刺激了各路風投的紛至沓來,一再鼓吹拔高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價值,甚至有風投機構專門設立了投資醫藥領域的專項基金。管理層也開始借力打力,今年5月,管理層通過了《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更顯政府對發展生物醫藥方面的支持。
漲聲之下,是生物制藥整個產業的真實興起還是虛擬經濟下的一場“博傻”游戲?
“利基”行業投資潮
在去年全球性的金融動蕩和信貸緊縮時,幾乎所有行業都進入了“沒有風投的日子”,唯獨生物制藥行業是個例外。
流感疫情是引爆這輪生物醫藥股強勢上漲的導火索。
達安基因在5月就曾宣布,公司已經成功研制出甲型流感病毒檢測試劑盒,當時股價連拉5個漲停。后來,天壇生物發布公告稱,公司正式啟動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研制工作,股價也在開盤后瞬間封于漲停。交大昂立(600530.SH)也因被曝生產益生菌粉,股價連拉漲停。
“雖然目前生物制藥板塊的估值水平偏高,但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市場對生物制藥行業的發展前景十分看好。”中信證券分析師姚杰說。
市場信心得到了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5月14日通過的《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將生物技術產業打造成“我國高技術領域的支柱產業”的提法前所未有。而近期,國家稅務總局和財政部又發布了最新出口退稅率調整通知,其中涉及到生物制藥產品的主要有胰島素、人用疫苗、血制品和原料藥及制劑等產品,出口退稅率由原來的13%上調到15%,這無疑將有利于增厚相關上市公司的業績。
不光是政府政策和資本市場對生物制藥板塊青睞有加,實際上,資本的力量早已滲透進了國內的生物制藥行業。在去年全球性的金融動蕩和信貸緊縮時,幾乎所有行業都進入了“沒有風投的日子”,唯獨生物制藥行業是個例外。
2008年1月,中國諾康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與美國紅杉資本中國基金、HBM生物基金簽訂融資協議,成功完成了諾康集團1700萬美元的海外融資,實現了國際基金資本與國內產業資本的結合;3月,深圳市翰宇藥業有限公司從軟銀賽富亞洲投資、深圳市創新投獲得了首期1500萬美元;10月,北京科美東雅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宣布完成第二輪私募資金1650萬美元,是由中國健康醫療基金主導,中經合、西門子風險投資基金、軟銀中國共同參與……
主要投資于傳統產業的昆吾九鼎投資有限公司執行總裁蔡蕾在接受《英才》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九鼎已經投了7000萬到8000萬人民幣在生物制藥領域,未來可能還會加大投入。“長期來看,生物制藥永遠是一個朝陽行業。目前中國醫藥產業具有強抗周期性且受惠醫改等政策利好,加之整體市場估值都不算高,正是投資的好時機。”
2008年,全球醫藥市場銷售額達7730億美元,而我國生物醫藥行業實現總產值近7000億元,接近全球的15%。“盡管我國起步較晚,生物制藥現在還是一個‘利基’領域,但在全球制藥市場上卻不斷增長,未來國內生物制藥可能會有30%的增長。”姚杰表示。
“三高”行業的虛假繁榮
國內有的公司僅僅投資幾百萬元,就號稱已經涉足生物制藥領域。
“如果政府一直比較重視,再過十幾年,中國的生物醫藥企業說不定能有大的改觀。”在銀河證券研究所劉彥明看來,十年前的中國生物股比現在還要熱鬧,這一次的表現,不過是又一場“運動式”集體狂歡。
縱觀世界500強中的生物醫藥企業,像Pfizer、Merck等,他們能成為行業內的領先者,原因就是其出色的研發能力和營銷能力。研發和營銷這兩個價值鏈的環節被認為是現代生物醫藥企業成功的核心環節,“對照國內企業我們就不難發現,中國這些中小生物醫藥企業根本無法與這些國際醫藥巨鱷抗衡。”
劉彥明認為,對于那些風險投資者來說,整個產業鏈沒有細分的風險是非常大的,在生物制藥領域的一些風險不是某些企業個體能夠承擔的,只有把整個產業細分成很多環節,形成一些細分的產業鏈,投資回報率才可以預見。
實際上,生物制藥是一個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的“三高行業”,目前國外研究開發一個新的生物醫藥的平均費用在1億—3億美元左右,一些大型生物制藥公司的研究開發費用占銷售額的比率超過了40%。
“國內大多數生物制藥公司投資于此領域的資金數額偏低,有的公司僅僅投資幾百萬元,就號稱已經涉足生物制藥領域。”在劉彥明看來,這種狀況從10年前就存在,而現在也并沒有多大的改觀。生物技術本來是技術驅動型的,對于創新的要求甚高。然而,我國生物制藥公司吸收創新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卻明顯不足。不少公司缺乏真正具有研究實力的研究機構的技術支持,這恰恰是一個生物制藥公司成功的核心所在,再去搞低水平的重復、仿制,企業不可能真正立住腳跟。
“生物制藥產業應該跳出以往在醫藥應用上的單一路徑,未來生物制藥產業完全可以在生物醫藥、生物化工、生物能源、生物農業、生物林業等多個方面有所突破。”劉彥明認為,生物技術是一個平臺技術,現有的醫藥產業、科研都是從這個平臺開始的,惟其如此,生物制藥未來的發展空間才會更大。
政策利好在短期內不會體現在上市公司的業績當中,而疫情也總會成為過去,生物技術的科技含量極高,生物制品的研制及批準周期較長,相關企業能生產出真正占領市場的產品也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對于投資者來說,投資生物制藥公司無疑應該好好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