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李威仍然傾心手平面繪畫,然而她的創作總是帶有明顯的實驗性。從浙美附中到南藝再到央美,附中、本科、研究生三個求學階段,三個不同的教學體系背景,也使李威的創作具有了更大的包容性與開放性。
在研究生階段李威似平就非常著迷于線條,并刻意追求其單純的表現力。李威一方面借用,中國傳統界畫的界尺使用法則來創造那些線條,使得她的線法貌似中國畫中的線描:一方面她又力圖在手工宣紙和西式炭條的結合中,找到某種全新的畫面效果。李威非關注“自然”,但是70后一代的所謂“自然”僅僅是自己周圍環境的某種代名詞,只是李威更強調了秩序感,由此對應了她對單純性的刻意取向。
《虛擬都市》由三幅作品所構成的作品序列,代表了李威“線條系列”中的早期面貌。描繪的都是城市的圖景,“冰冷的直線塑造了一個鋼筋水泥的城市森林,滿紙散亂的碳粉對應了北京熱火朝天建設中所揚起的灰塵”。李威也刻意回避對焦點透視的依靠,完全采用平行線的處理,“這樣觀者在看的時候可以從四個不同的角度去觀賞,也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而稍后同為這個系列的《竹子》,在延續了對東方線韻迷戀的同時,又拓展了其對材料的實驗興趣:油和蘭印紙的結合產生的顏色變化,即舊舊的底色,微微的綠色,而選用的材料因隨時間變化所呈現出的微妙變化又構成了作品自身的某種“發展性”。從《竹子》出發,李威也發現了蘭印紙拓印的“妙用”,并有機地與更為機械化的彩色網點印刷術結合起來,導致了新的創作系列“網點系列”。從表面上來看李威似乎是在手工模仿彩色印刷的效果。然而從更深層面上加以理解,則藝術家花費大量人工所完成的創作卻是通過整個的創作過程致力于對現代工業化、機械化與手工、自然之間的深刻矛盾的思考。
在追求個人語言的原創和突出的同時,李威也更希冀作品能夠擁有強大的視覺效果。開始的一些小型作品,李威使用了極其鮮亮的顏色,并通過科學理性的排列,造成了極為炫目的畫面效果。作品所選擇的熙熙攘攘的商場、夜色闌珊的大街、安寧靜謐的小區,既對應于我們日常的經驗,又在被網點解構之后變得陌生而驚奇。事實是李威的“網點系列”也造成了一種特別的視像方式——通過在不同距離的觀看而呈現不同的視覺感受,即如果你站在離作品一定的距離之外,你看到的是由不同色度的網點共同成像的寫實圖景,而如果你近距離地觀看則清晰的網點按照一定的規則排列,而每一個墨點又都有一個明確、完整的外形,尤其條狀墨點的45°的傾斜排列,還有一種不穩定感,這就使畫面的穩定出現了多樣性,于是在李威不斷追求完整,對稱、重復、平衡、和諧以至完美的過程中,在畫面從非平衡到平衡的過程中,藝術家發展起了保持畫面的持續性張力、抽象性的美感和創作沖動的方式。
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李威必須忍受漫長的煎熬和強制性的手工,但是在李威看來這一過程不僅是創作所需要的,也是自己生命的記錄刻度。因此對于李威而言,藝術創作更像是自己生命體驗的每天必須,而創作結果則是生命的驚喜與奇跡。
2009年李威的第一個個展在北京今日美術館舉辦,展品以藝術家近三年的創作為主,在創作過程中,李威進一步把所描繪對象和描繪過程完全割裂成兩個時間階段來進行創作的:前者考慮的是畫什么和怎樣畫,細致地安排繪制的每一步驟;后者更多的是對進行這一繪畫過程的體驗以及驗證事先安排的規則,并對一些沒有預料到的偶然性的發現、對材料更細微的體會與分析等等。其中的一些作品在構圖上運用的是西方焦點透視,而在表現手法上又抽取了中國傳統水墨的書寫性,結合不斷加強的手工繪制效果,刻意保留水、墨、筆在畫布上渲染、流淌的偶發性與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