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國內外勞動力市場已經并將繼續遭遇就業沖擊。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要求,保增長、調結構和擴內需的政策手段,需要與保就業的目標緊密結合,從就業入手創造國內消費需求,為經濟穩定增長提供更可持續的源泉。本文對當前國內外及海南省就業壓力和失業狀況進行了概括,并解析了海南省在金融危機時期就業市場的具體表現,并以此提出了穩定就業和治理失業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金融危機;海南省;就業;困局突圍;路徑選擇
中圖分類號:F12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9)09-0078-03
一、金融危機對全球就業的影響
(一)金融危機對國外就業的影響
金融危機以螺旋式的傳導方式席卷全球各行各業,通過美國房價下跌引起華爾街金融巨頭垮臺、金融市場暴跌、國際原油和其他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持續暴跌等一系列反應。從金融行業到實體經濟,從美國到全球各地,許多跨國公司由于業務萎縮而紛紛裁員,“失業浪潮”刮遍美洲、歐洲、亞洲等地區(見表1)。[1]

(二)金融危機對我國就業的影響
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中國勞動力市場已經遭遇就業的沖擊。農民工和大學畢業生等青年勞動者是受影響最嚴重的就業群體。金融危機在產業和地區對就業人群影響的“第一波”是外貿出口加工型企業大批流水線工人;其次是直接受國際市場波動影響的上游產業,如鋼鐵、石化、礦業等企業中的勞務合同工或臨時工。全國約有2000萬農民工由于此次金融危機失去工作或者還沒有找到工作而返鄉,占外出就業農民工總數的15.3%。 2009年3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也公布去年城鎮登記失業率是4.2%,為三年來最高水平。從廣州、上海等15個重點監測城市來看,自2008年第四季度開始,大約有40%的企業出現了崗位凈減,增減相抵,企業崗位大約凈減5%。以此推算,全國失去工作崗位的大約有300萬人。
二、金融危機對海南省經濟與就業的沖擊
(一)金融危機對海南省經濟的影響
金融危機的影響已開始從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延伸,由東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區擴展,從經濟層面向社會生活傳導。在經濟全球化日益加深、各國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的情況下,區域經濟的發展不可能擺脫宏觀經濟因素的影響。海南省項目建設、工業經濟、房地產市場、進出口貿易等方面的負面影響已經開始顯現,導致海南省一些大項目的進度放緩,實現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的難度加大(見圖1)。[2]

海南省的經濟鏈條處于產業鏈的尾端,金融危機的傳導有個時間過程。按“蝴蝶效應” 和“水煮青蛙”的規律,危機最后受傷害最大的地區往往是相對落后的地方。特別是海南省的天然橡膠作為重要的工業原料,價格極其敏感于世界工業經濟環境,2008年海南省天然橡膠膠水每斤的價格已經由年初的兩元多跌至年底的不到一元。在世界整體工業經濟復蘇之前,天然橡膠價格會繼續保持在較低價格水平,這對于海南省橡膠工業影響極大。
(二)金融危機對海南省就業影響的具體表現
1.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用工需求下滑。海南省汽車、石油、紙漿、服裝行業部分生產企業出現定單銳減、開工不足。如海南福耀玻璃等出口型企業已停工停產,作為??谑袞|山鎮經濟支柱的40多家服裝企業中只有18家企業開工,訂單減少了60%,預計非正常失業將會進一步增加。
2.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難度加大?!巴獬鲆蝗?、致富一家”、“外出一群、富裕一方”的勞務輸出效應降低。橡膠、生豬等農產品價格明顯回落,海南省農業生產及農產品加工效益減少,將減少使用技能素質不高的農民工,加上珠三角、長三角地區企業破產引發的農民工返鄉潮,農村勞動力轉移壓力逐步增加。[3]據海南省統計,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海南省返鄉的農民工約3萬人,其中,從省外返鄉的約1.1萬人,省內返鄉的1.9萬人。2009年春節過后,已有1.4萬人返回原工作崗位,現仍有1.6萬人沒有找到工作崗位。
3.新增勞動力帶來新的就業需求難以滿足。受金融危機影響,大中專畢業生的求職潮已從往年的4-5月提前到年初,這與農民工求職潮形成“疊加效應”,加劇了勞動力市場的供需矛盾。2009年預計海南省新增勞動力12萬人,加上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轉移8萬人以上、下崗再就業需安置3.4萬人,需要就業的人數達到20多萬。即使完成海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力爭新增城鎮就業不低于8萬人”的目標,也存在10多萬人的崗位缺口。[4]
三、金融危機下促進海南省就業的路徑選擇
(一)各國政府紛紛出臺保障就業的多項措施值得借鑒
一是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通過金額龐大的經濟刺激計劃,擴大內需、拉動就業,如美國7890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澳大利亞28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二是加大財政補貼力度,如捷克政府宣布向每位失業外來工回國者提供500歐元的現金,資助失業的外來工人回國,智利政府向雇用25歲以下年輕人的企業提供工資補貼。三是國家政策上的扶持,如巴西推出“初次就業計劃”,重點支持就業市場中的弱勢群體,尤其是增加和改善青年人的就業,英國政府計劃推行一項“國家實習計劃”,幫助未能找到工作的學生到企業或其他機構實習3個月,培養職業技能,幫助他們實現就業。[5]
(二)政府要利用海南省有限的財力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
1.理清促進就業宏觀調控思路。政府不僅要投入大量資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拉動就業,而且要加大力度促進小型企業、微型企業、城鄉個體工商戶、創業者和農戶為主體的“草根經濟”發展,以緩解就業壓力。政府可以通過減稅減費、融資擔保等措施,積極為個體、微型和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創造良好的空間,從而擴大就業機會,也就能保持和擴張城鄉居民的支出和消費能力。
2.增加財政支出促進就業。一是以海南省2009年480億元投資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充分發揮縣以上政府投資和確定重大項目帶動就業的作用,可以考慮把增加就業崗位和人力資源配置作為重要內容,在項目實施方案中明確增加就業的人數,并提出招用工計劃。二是在財政預算中考慮適當增加支付失業者培訓費,針對產業分布、規劃的結構因地制宜地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就業培訓,幫助提高技能或進行新職業培訓,尋找新的工作崗位。三是嘗試給個人創業者發放一筆創業啟動資金。四是幫助失業者或潛在失業者到其他地區就業,可在一定期限內提供一定金額的住房補貼。五是對企業吸納應屆全日制或往屆大中專畢業生就業,簽訂一定時間以上勞動合同,并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給予“就業補貼”等。[6]
3.建立健全服務體系,扶植中小企業發展,促進就業。一方面要整合現有服務資源,建立創業支持服務體系,加強信息服務體系建設,通過建設海南省中小企業網等載體,為中小企業提供各類政策咨詢和市場信息。另一方面要健全人力資源開發服務體系。首先,由市縣到省逐級建立健全失業預警制度,及時掌握影響就業的行業、企業以及失業問題突出的困難地區、困難行業的基本情況;其次,建立和完善各種就業的信息溝通和發布渠道,建立起涵蓋有關部門、企業和求職者的多元、即時、多向的勞務信息系統,以網絡、電視、電臺、廣播、報紙、手機信息等形式為求職者提供及時、有效的用工信息和交通信息,減少求職者在求職過程中不必要的消耗,幫助其盡快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
4.建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評價體系??梢越Y合海南省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建立起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以勞動關系、自然關系、社會關系為重點,包括勞動合同、社會保險、工資福利、工時休假、勞動環境、教育文化、制度建設、環境保護、資源利用、信用建設、公益事業、獎懲記錄等內容的多項具體評價指標,形成政府引導、企業自覺、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的“四位一體”,推進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系框架和機制,形成抵御危機的有效合力,盡快走出危機,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5.利用建設國際旅游島契機,努力發展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由于現代服務業是吸納勞動力的首選產業,因此要積極爭取中央政府給予海南省旅游業更為開放的政策,加大對旅游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鄉村旅游的投入力度,規范旅游市場秩序,加大以“陽光海南、度假天堂”為品牌的旅游宣傳促銷力度,努力實現旅游產業建設標準、旅游產業管理水平、旅游產業運營思路、旅游產業從業人員服務意識和業務水平等方面與國際接軌。
(三)企業應采取措施增強抵御風險能力
在國內外經濟增長明顯減速和外部經營環境重大變化的情況下,企業都或多或少的面臨著各種困難,因此企業要綜合考慮市場變化因素,為維持企業長遠發展而努力。一是通過積極開拓市場方式確保企業各項生產經營活動正常進行,保證正常生產經營和工作崗位的穩定性,積極與員工共渡難關。二是調整發展戰略和自主創新能力,要在危機中重新審視企業發展方向,依據外部環境的變化及時修正自己的發展戰略,重新確定市場定位及進行相應資源配置。加快發展以技術創新為企業核心競爭力,形成持續的競爭優勢。三是加強經營管理和抓好員工隊伍素質建設,一方面不斷改進管理,以管理創新為保障,不斷挖掘管理潛力,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競爭力,建立起適合企業特點和富有效率的管理方式,另一方面要根據企業實際生產時間制定長期有效的員工培養規劃,加強員工的培訓和教育,及時為員工更新知識結構,不斷提高員工的素質和能力,為創建創新型企業培養結構合理、素質良好的各類人才。
參考文獻:
[1]金融危機致企業裁員不斷09繼續拉響求職預警[EB/OL].http://www.eol.cn/html/c/caiyuan.shtml.
[2]海南省統計局.海南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
[3]鐘茂初.金融危機對農村有那些沖擊[J].經濟研究信息,2009,(1).
[4]林志向.堅定信念 迎難而上 打好保就業保穩定促發展的“攻堅戰”[EB/OL].http://www.hnjy.gov.cn/web2/article.jsp?articleId=1397.
[5]應對金融危機穩定就業形勢全國各地強化就業服務 采取措施促進就業[J].中國就業,2009,(1).
[6]崔鵬.擴大就業須善待中小企業[J].今日浙江,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