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輿論破壞力很大
總是出其不意的岳敏君最近又有新動向。記者剛在沙發上坐定,與他寒暄沒幾句,便饒有興趣地聽他聊起了最近參與的活動。原來,除了參加幾個展覽,他還去了甘肅一個叫和政的縣,那里有著豐富的古生物化石資源,于是當地政府請來日本世界著名建筑大師磯崎新,給他們設計古生物化石博物館。磯崎新認為,以往的自然博物館都是自然科學的陳列,實在了無生趣,于是他竟別出心裁要給博物館增加新功能,特別設計了二十個獨立的房間,每個房間請一位藝術家用古生物化石做一個作品。岳敏君被這個創意打動,欣然應邀參加,這位一直不斷探索新的表達形式的藝術家再次找到了一個創作興奮點。
岳敏君的作品不是輕描淡寫,而是濃墨重彩;不是暗自沉吟,而是高聲呼叫。那些“千篇一律”的“笑臉”,稀奇古怪的“迷宮”,“篡改”名畫的“場景”……不論你面對他的作品是撇嘴不屑還是會心一笑,都不得不承認。他的作品或多或少總能讓觀者體會到類似“用古生物化石制作藝術品”的強烈對比和顛覆。觀看他的作品不會讓人安靜平和,而是讓人產生各種各樣不同程度的情緒撞擊。
從92年至今,岳敏君經歷了從籍籍無名的窮畫家到名聲大嶸的“中國當代藝術代表人物”,有人說,他的成功是因為趕上了好時代,他的具有強烈當下指涉意味的作品滿足了西方對中國的獵奇,暗合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想象;也有人對他的藝術表現力嘆服不已,尊稱其為“天才”、“大師”。而事實上,外界的紛紛擾擾對岳敏君的影響很小,他不愿被公共輿論所左右,也不愿被看作藝術領域內的領袖,“公共輿論可能會閹割掉所有創造力,破壞力很大。”他也不想給自己做歸納性描述,問及他的作品受到哪些前輩、流派的影響,他笑說:這是死了以后讓別人總結的事。輕輕一句,那些“瘋狂”作品的作者身份已經清晰可辨。
一手解構,一手建構
毫無疑問,是“笑臉”系列讓“圓明園畫家”岳敏君成為今日的岳敏君,就像“光頭”之于方力均、“大家庭”之于張曉剛。那么“笑臉”又意味著什么呢7岳敏君說,“笑臉”是一種生活哲學。“在你面臨壓力而又沒辦法避免的時候,你就會選擇(大笑)這種曲線型的東西來解決你心里的問題。”第一張“笑臉”誕生在1992年,那時正是中國社會轉型關鍵期,受到英雄主義教育的六十年代生人在極速變化的時代里有點找不著北,失去原有的信仰,新的精神支柱遍尋不獲,以王朔等人為代表的文藝青年以自嘲、戲謔的態度表現個人難以把控的生活。岳敏君在這股風潮中潛心思考,“笑臉”應時而生。這些面孔以他自己的臉為原型,呈現出鮮明的自嘲態度,“只有先自嘲才有資格嘲笑別的東西。”這些“大笑人”出現了許多變種,時而以個體形象出現,時而成群結隊,時而模仿方塊字,甚至偶爾還替換掉名畫上莊嚴的角色,在其原來的位置上放聲大笑。岳敏君的膽量大得有時會讓某些保守人士不安,爭議也隨之而來。對于為其打上標簽的“玩世現實主義”一詞,眾人褒貶不一。“大笑人”甚至還出現了“兵馬俑”式的雕塑群,這種批量化的生產讓一些人質疑:這是否是一種市場化策略?岳敏君笑答,這從不是他關心的問題,他只關心自己的作品是否有意義,是否具備長久的生命力。而大批量地制作“大笑人”,他坦言是想制造“新偶像”。原來,他的“大笑”并不單單在消解道貌岸然的舊觀念,同時也在試圖建設一種新文化。解構與建構的矛盾演化為藝術張力,這也是其作品的魅力所在。
新偶像應該什么樣
“過去幾十年中,我們的文化里已經沒有偶像了。”岳敏君想用“大笑人”創造出—個新偶像,給現在的普通人提供一點夢想和信仰的標準,同時提醒觀者:我們的時代仍然需要偶像。那么在他看來,符合這個社會的偶像應該是什么樣?他認為,過去的偶像往往被某些勢力所利用,被附加了太多意識形態觀念,而他心目中的偶像是相對真實和純潔的形象,不是道德的化身,甚至不是最好最出色的那種人。不僅如此,他極其反對那種完全不犯錯的“偶像”,因為這樣的形象往往逃不脫被其他利益集團所利用。“大笑人”系到初看癲狂,靜心思考后則不難感受到作品背后的蒼涼。“物極必反”,極致的狂歡后難免是空虛,而對這空虛的感知則是岳敏君的“大笑人”系列深度思考的起點。
岳敏君對“新偶像”的召喚也許可以看作是六十年代生人對現實的回應和改變現狀的努力,又尤其當這種召喚以嘲諷和戲謔的姿態呈現,便打上了獨屬岳敏君的烙印。“‘鄭重其事’是一種偽君子的態度,它含有‘道德化身’的意味。我想逃離這樣的方式,所以選擇開玩笑。”
隨意輕松的態度無疑是更貼近現實生活的本真狀態。在他看來,他的作品反映的正是中國當代藝術“非常不嚴肅”的現狀。大家似乎在長達幾十年的壓抑后終于找到釋放的出口,于是對個體純粹自由的追求超越了一切,這其中顯然有著急功近利的成分。
尋找與困境
岳敏君的作品很難劃分出明確的階段,他可能一邊畫“笑臉”,一邊畫“迷宮”,讓兩種思路在腦子里打架,刻意將自身置于一種似是而非的感性狀態。“迷宮”系列表現的也恰是現代社會的人們稀里糊涂的生存狀態,找不到方向,沒有目標,不停地尋找出口,又始終擺脫不了困境。在《尋找恐怖主義》系列中,畫面用傳統民間藝術的色彩和兒童漫畫式的筆觸幽默地調侃了“尋找恐怖分子”背后真正的目的,岳敏君借此反思中西方觀念的差異,“美國人是宇宙觀,所以總愛往天上跑,愛管別人的事:中國人是地球觀,在儒家文化的深刻影響下,我們的文化都是現世、入世的。這是世界觀的不同帶來的差異。”他這樣解釋。岳敏君大膽地將佛教、道教等宗教意識形態都用“迷宮”的形式表現出來,不僅如此,他試圖用“迷宮”表現母親的想法和生活,于是產生了《毛杏蘭》。不論是宗教、政治團體還是個體,無一不再尋找,而又無一不迷失其中。
生活的藝術
岳敏君的作品色調異常鮮艷明亮,仔細觀看時幾乎刺眼,而這種對鮮艷、簡潔、有力的偏好則來源于他早年的生活經驗。1979年,岳敏君高中快畢業,但為了1980年的高考,學校推遲了半年畢業。這余下的半年,岳敏君去了鉆井平臺當了一名石油工人,后來又到船上當電工。那時的日子自由得讓人羨慕,他至今回憶起來,語調里也充滿愉快,“我們那艘船,三年就打了一口井,幾個月打一回,什么事也沒有,就睡大覺。”他興致勃勃地回憶起當年的悠閑生活,看黑白電視、看小說,不去設想未來會怎樣。那個時期對岳敏君日后創作最直接的影響是在視覺上。湛藍的天空、一望無際的海洋、鋼鐵的簡潔形狀和金屬的色澤都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而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更是為他后來的作品內涵打下了鮮明的底色。
他還保留了當時養成的愛看雜書的習慣,文學詩歌、經濟學、政治學,涉獵廣泛,因為他對許許多多不同領域的小世界有濃厚的興趣,他樂于了解它們,探索不同世界之間的潛在聯系。也許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岳敏君的作品總是擁有廣泛且多層次的表現主題。岳敏君坦言自己的生活狀態和繪畫狀態差別很大。盡管戲謔、嘲諷、飽滿的情緒是其作品的典型特征,生活中的他說話做事仍然慢條斯理、平靜謙和,只是語言風格始終保持尖銳直接的風格,“什么‘畫如其人’,不靠譜。”說完,自己也笑起來。在他看來,將生活和創作分開,有利于站在另一個角度審視自己的藝術。
今年的岳敏君生活中最大的變化莫過于多了一個女兒。在享受了多年自由散漫的藝術家生活之后,終于又多了一個也許是最平凡但卻最珍貴的身份:父親。如今的他開始逐漸了解“責任”一詞的涵義:原來生命中有些東西是一生都不能丟棄的。也許在他今后的作品中,觀眾能夠逐漸感受到“父親”的影子忽隱忽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