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看半開,酒喝微醺,很有道理。
據說在日夜交界之時,比如黃昏及清晨,是天地靈氣最活躍之時。懂得喝酒的人,也知道在醒與醉之間的微醺,也是人類靈氣最飛揚之時。
上海男人中善飲的很多,懂得享受微醺情致的也不少。
他們不分年齡、職業,在這座城市中藏龍臥虎,平時并不張揚,不過一旦顯示威風,就有點深不可測的味道。這有點超乎以血性男兒自居的北方男人的預料。
在中國,有一件事能讓兩個陌生男子很快熟絡起來,那就是喝酒。
在正襟危坐的情況下,可能交談十分艱難,到了酒桌上,就不一樣了。中國人本能地認為,能敞開心扉地和你喝酒,甚至最終爛醉如泥的人,是值得信賴的。因為他認為,對方和自己一樣具有人性的弱點,更難能可貴的是,他還愿意在自己面前暴露出來。所以中國男人,本能地喜歡和信任喝酒的同類。
不過上海男人的善飲并不等于沒有章法的瞎飲。上海男人為人處世路子清爽,就連喝酒也不例外。事實上,上海男人并不難弄,只是因為路數細致繁復,往往給初期接觸的人以難弄的、隔靴搔癢的錯覺。他們最怵什么:就是沒有路數。他們往往自詡不怕流氓但怕土匪。因為流氓有路數,土匪卻沒有。
上海男人多半低調而實際。喝酒首先要講個由頭,目的明確。當天該敬誰的酒、誰是主角誰是陪襯、誰是東道主、誰是東道主最重要的客人,每個人都心知肚明,不會逾越,如同一出相聲誰是捧哏,誰是逗哏,彼此分工明確。自己該喝多少、該如何發揮、是不是有必要“發動”,或是何時“發動”,大家集體心照不宣。在自己當天的定位里充分發揮自己的功能,揮灑自如,上海人都看重這一點,將其作為衡量一個人懂不懂江湖之道的標志之一。
如果是無主題的朋友間的喝酒聚餐,那么每個人都講究隨意。舉杯碰一下,可以喝一大口,也可以瞇一點點,并無硬性規定。所以上海人中“自殺性”喝酒方式的并不多。把自己和朋友灌醉有什么意思呢?酒多傷身。
值得一說的是,不成熟男人會在任何人面前酗酒,包括老婆,一不小心就酒后吐真言,其結局悲慘不堪;成熟的上海男人無論如何也不會在太太面前喝太多的酒,這樣可以守口如瓶,心中的秘密永遠也不會見光。
上海男人是很懂得善待酒的,多愛細酌慢飲,珍惜酒意酒性酒情,如同對待床上之事,很少急就章,匆匆了事。不像有些地方的男人,與酒交歡如同莽夫,只顧大口拼酒,全然不顧酒的感受。
上海男人喜歡好酒,但只期待一年之中,偶爾喝幾次特別高檔的酒,平時還是過家常日子,在平價酒中找尋好滋味的樂趣更是無窮。
有些男人會把100萬元過成如同10萬的粗糙,有些男人則有能力把10萬元過出100萬的感覺,上海男人多屬于后者。
普通上海男人居家喝的通常是啤酒和黃酒,也就是喝點小酒。
啤酒能夠提供的醉是薄醉,醺是微醺。
上海男人若要想買醉一般是喝洋酒,比如威士忌,其烈如火。或是冰島雷克雅未克的冰凍伏特加,看上去冷冷的,但冰火同源,幾杯下肚,就能成為世界上最熱情的人。溫和雅皮一點的,就喝龍舌蘭調配出來的雞尾酒瑪格麗特,有一圈鹽邊,也是很烈性的。
若想講點情調,則是喝葡萄酒。至于喝啤酒,上海男人只是為了解解渴或涮涮嘴,是男人的飲料。
“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上海心”,上海男人多數喝上海本土產的“力波”和洋品牌本土成功嫁接的“三得利”,要么就是“百威”、“喜力”、“朝日”、“嘉士伯”等洋啤酒。不是說它們口味有多么好,實在是習慣了。
超市里,這些滬產和洋啤酒占據了啤酒柜臺的絕大部分河山,是啤酒中的主流,把其他國啤擠到了柜臺一隅,使它們也只能以極低廉的價格來討好普通消費者,落滿了灰塵的酒瓶昭示著它們在上海的尷尬和無奈。
當然,“青島”是個例外,“青島”是屈指可數的幾個上海男人習慣喝的非滬產的國產啤酒品牌,因為它已經通過了幾代上海男人苛刻的驗證。“哈爾濱”啤酒也有一定的市場,因為它號稱是中國最早的啤酒,廣告中哈爾濱的遠東情調給同樣講究情調的上海人以新鮮的差異化的浪漫感覺。上海人把出生地看成是最大,如果沒有好的出生地,那么就看歷史和淵源,口味倒在其次了。
上海五十歲以上的男人歷來有秋冬季節喝黃酒的習慣。尤其是大閘蟹上市的季節,吃肥美的蟹,配燙熱的、加了姜絲的黃酒,這實在是上海男人最愜意的享受。這種享受綿厚溫馨,卻也刻骨銘心,以致于許多旅居海外的老上海人一想到此情境就會忍不住濕了雙眼。那是他們記憶中的一顆糖果,思鄉情濃時,就會拿出來舔一舔,永不厭倦。
黃酒味香,平和,回味悠長,適合于家常便飯,并且養身,猶如上海男人般的居家男士,雖不算名貴卻也有種溫柔,能讓人安心地與之暮暮朝朝。
上海男人喝黃酒,善一小口一小口地啜,黃酒后勁大,發作又不猛烈,卻有點纏人。
外地人多數是喝不慣黃酒,覺得有一種酸不酸、咸不咸又甜不甜的怪味,難以入喉,然而江南特有的水土使這一帶男人似乎天生就具有熱愛黃酒的味蕾。只是黃酒從前是不大能登大雅之堂的,因為價廉和平民化,不容易喝出超越口味之外的“感覺”。
上海男人“作”,不愿固步自封,喝著喝著紹興黃酒,微醺的他們就開始盤算著顛覆紹興黃酒的計劃了。
不知從何時開始,他們悄悄地發明了一種名為“海派黃酒”的新概念黃酒,讓更多年齡層的人加入到喝黃酒的隊伍中來。海派黃酒以“和酒”、“石庫門”、“上海老酒”、“君再來”等為代表,口味上有所改進,融入了很多或健康、或懷舊的概念元素。
這是一批新式黃酒:瓶子是類似洋酒瓶的扁方形,酒里還加配了話梅、枸杞、蜂蜜,酒精度更是從傳統紹興酒的17度下調到了10度~14度。包裝變了,口味也變了,專業人士喝了直搖頭:這種味道,還稱得上是正宗黃酒?可是,當營銷人員忐忑不安地向上海市場推介這種新酒時,卻驚喜地發現:年輕人認同了它們,市場接受了它們。
如今上海男人去飯店吃飯,習慣于直接對服務員說是要“紅標”還是“黑標”,省略了“石庫門”,服務員毫無停頓地記錄下來。可見“石庫門”在上海是多么深入人心。
也許“石庫門”品牌的崛起也說明了上海強勢經濟文化的崛起,強勢經濟必然產生強勢文化,強勢文化必然產生強勢品牌。上海有60%的人曾出生在石庫門,如今石庫門正在成為上海消失的歷史,因此石庫門文化在這種消失中逐漸凸顯出來。發明“石庫門”酒的酒廠幾年前還僅僅是家小酒廠,可現在僅一個“石庫門”品牌就拿下了上海市場的半壁江山。“石庫門”的創意概念恐怕正是幾個上海男人在微醺時的靈光杰作。
資深廣告專家邵隆圖先生在談到上海黃酒市場時,曾用“和者羹也”這個古語來形容,意思是指把不同的食物和在一起,最終烹出美味。引申到上海黃酒市場,便是允許不同的東西共同存在,相互作用,最終使得海派黃酒市場良性、快速發展。
海派黃酒很像上海男人,傳統的內核,或時尚或懷舊的多元化外衣,也能調和出極為協調的味道。
好吃不過家廚,好酒不過私酒。自己釀造酒終究還是個夢想,但能夠時時喝到熨貼身心的本土小酒,也算是這座城市對自己的一種小小犒賞了。
在上海男人心中,有著七分理性三分酒性的男人是最棒的男人。達到這個境界不容易,最好還是先從“理性”上進行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