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是座歷史文化名城,承載著三千多年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飲食文化內容豐富,特色鮮明,流傳數百年的“肴肉不當菜、香醋擺不壞、面鍋里煮鍋蓋”這一鎮江“三怪”飲食民諺,已成為古城鎮江充滿神奇和魅力的“城市名片”。 肴肉為何不當菜?香醋為何擺不壞?面鍋里為何煮鍋蓋?多少年來人們一直在探究其中原委,現略加敘述,以助雅興。
一怪:肴肉不當菜
肴肉是用豬前蹄肉加入適量鹽和硝腌漬烹制而成的菜肴,大江南北許多地方都加工制作,許多人都愛食用,偏偏到了鎮江就出現“肴肉不當菜”的怪事,其實這是古城鎮江一種獨特的飲食文化現象。鎮江人有晨起上茶館吃早茶的習慣。一壺清茶,一盤肴肉,一碟香醋,再加些許姜絲,一邊品茶,一邊蘸著香醋,佐以姜絲吃肴肉,這茶、醋、姜、肴肉四香齊入口,獨特的美味,獨特的口感,美不勝收,回味無窮,享受的是一種口福,全然忘記肴肉是一道菜了。
“肴肉不當菜”說它是一怪,其實是一種精彩,極具鎮江地方飲食文化的精髓。鎮江肴肉選料講究,經過大小十三道工序精工細作,具有“香、鮮、酥、嫩、美”五大特色,精肉香酥,食不塞牙;肥肉去脂,食之不膩;香氣獨特,鮮味誘人;皮白肉紅,鹵汁透明,光滑晶瑩,展現了與眾不同的品質,因而贏得“水晶肴蹄”的美稱。食用時,可以按照肴蹄的不同部位,切成不同的形狀。前蹄爪上部的兩塊肉,切成片狀,形如眼鏡,食之筋纖柔軟,鮮香味美,名曰“眼鏡肴”;前蹄爪旁的肉,切下來彎如玉帶,其肉極嫩,入口即化,清香可口,名曰“玉帶肴”;前蹄爪上的走爪肉,肥瘦皆有,鮮美爽口,名曰“東坡肴”;那一塊連著一根細骨的凈瘦肉,口感特好,名曰“玉棒肴”。不同部位的肴肉,有著不同的口感和不同的美味,難怪有位名士品嘗了肴肉后留下一首詩:“風光無限數金焦,更愛京江肉食饒,不膩微酥香味溢,嫣紅嫩凍水晶肴。”
二怪:香醋擺不壞
我國有四大名醋之說,除了鎮江香醋之外,還有山西老陳醋、四川保寧醋和福建永春老醋。四大名醋各有特色,各展其長。鎮江醋何以稱為“香醋”?早在2600年前,鎮江就有釀造醋的作坊了。鎮江香醋具有“酸而不澀、香而微甜、醇厚鮮明、色澤透明、愈存愈香”的特點。北宋詩人、美食家蘇東坡曾11次到鎮江,他在焦山品嘗鰣魚之余,激情書寫了“芽姜紫醋炙銀魚(鰣魚),雪碗擎來二盡余。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莼鱸”的詩篇,道出了他對鎮江香醋和鰣魚的鐘愛。
鎮江香醋為什么擺不壞?由于精選了粒大、渾圓、晶瑩潤白的優質糯米為主要原料,采用獨特的生產工藝,歷經釀酒、制醋醅、淋醋三大過程40多道工序,60多天精心釀造而成。鎮江香醋融“色、香、酸、醇、鮮、濃”六大特色于一體,始終保持了夏日不霉、冬季不凍、久擺不腐、越陳越香的奇特品質。因此《中國醫藥大典》早有定說:“醋產浙江杭紹為最佳,實則江蘇鎮江為最。”
鎮江香醋不僅是絕佳的調味佐料,被友人譽為“食總管”,燒、炒、炸、烤、熘、扒、汆、拌時加入少許醋,可解水產品的腥味,促進肉質疏松和原料中的鈣、鐵、鋅的溶解,保持果蔬顏色鮮艷和維生素C不被破壞,而且拌涼菜時加入少許醋,可殺菌,增加菜肴的色香味。如今,鎮江香醋怪中又出新“怪”,使醋的物質功能從調味向藥用、保健、養生發展,由鎮江香醋延伸出的醋飲料、醋膠囊、醋豆等正走進千家萬戶。
三怪:面鍋里煮鍋蓋
鍋蓋面,是一種在面鍋里煮著鍋蓋的面條,原來是鎮江民間一次偶然的發現。相傳很早以前,鎮江城內有一家面店,有一天,店主在忙碌中誤將灶臺上一只湯罐蓋子放入了面鍋中,可是煮出來的面條不硬不爛,清潤爽口,客人們都說特別好吃。店主人邊聽邊想,終于悟出了一個道理:大鍋蓋蓋在面鍋上,捂住了鍋里的面條,不透氣也不散熱,面條黏在一起,當然不好吃;小鍋蓋漂浮在鍋里,既透氣又散熱,面條不黏結。加上下面時,生面條逐份投入面鍋中,小鍋蓋往面條上一蓋,湯沸時面條不會被沖散,也不會結成團,一份一份地漂浮在小鍋蓋下面,便于迅速準確地逐份撈入面碗。面湯上有浮沫時,清除起來方便,不會使鍋里的面湯渾濁,這種面鍋里煮鍋蓋的面條自然好吃了。
從此,這家面店把大鍋蓋換成了小鍋蓋,首創了面鍋里煮鍋蓋的“鍋蓋面”。別的面店也紛紛效仿,鍋蓋面出了名,便成為鎮江一“怪”了。鎮江鍋蓋面,自古以來平民百姓愛吃,達官顯貴也愛吃,土生土長的鎮江人愛吃,外地人也慕名尋訪一飽口福。34集電視連續劇《天塹·1949》劇組在鎮江拍攝,除鎮江“城市山林”的自然景觀給高發、胡可、陶澤如等影視明星們留下美好印象外,鎮江鍋蓋面最令他們流連忘返。他們常常不吃劇組提供的飯菜,跑到鎮江老城區去吃慕名已久的鍋蓋面。
鎮江“三怪”,出自民間,惠及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