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食品安全法》正式出臺,2009年7月24日《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也隨之公布實施。筆者就一些廣受關注的問題采訪了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所顧振華所長。
問:《食品安全法》中規定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應當依照《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的規定公布食品安全信息,為公眾咨詢、投訴、舉報提供方便。那么,食品安全信息將以什么方式向消費者公布?
顧:《食品安全法》解決食品安全的監管問題要靠政府、經營者和消費者共同協作來完成。政府管理部門在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監管的同時也要為公眾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使得消費者對國家的政策信息、食品安全的現狀以及國家采取的措施和措施所起到作用具有清楚的了解,而不是把問題夸大化。信息公開分為向全社會公開和特定環境公開兩方面,要做到“以公開為原則,以不公開為特例”,即在原則上一切信息都應向公眾公開,但是當信息危機到商業機密和國家安全等“特例”時是不予以公開的。
問:《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協調配合機制,整合、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網絡,實現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和食品檢驗等技術資源的共享。此舉意義何在?
顧:在食品安全監管中政府要對食品安全負總責,信息與技術的共享可以使得政府的監管力度大大提高,技術資源以及信息交流平臺,能將我們現有的信息、資源、技術發揮最大的效益。同時可以大大減少工作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帶來的浪費。
問:從1995年的《食品衛生法》到如今的《食品安全法》,兩個字的改變,折射的是我國立法及監管部門對食品安全問題從概念到模式的巨大改變。《食品安全法》承載著無比沉重的生命安全與社會成本代價,您對此的看法是怎樣的?
顧:食品安全分為三個層面:1、食品的質量安全即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對公眾健康的影響,2、食品的數量安全即由于食品供應數量的不足對公眾造成的危害,3、人為的恐怖活動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即人為地在食品中故意加入有毒有害的物質對特定人群造成的健康危害;食品衛生也有三層意思,分別為:1、食品要具有無毒無害的特性;2、食品要具備固有的營養素;3、食品要具備特定的感官性狀。現在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尤為突出,故我們首先要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食品安全法》要從本質上解決我國現在的食品安全問題。
問:《食品安全法》首次明確食品生產經營第一責任人,并加大對違法的第一責任人的處罰力度,請問什么是第一責任人,加大處罰力度會為消費者帶來哪些實惠?
顧:所謂的第一責任人就是食品的生產企業,一個好的食品不是靠政府監管出來的,而是生產企業生產出來的,所以要求生產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要對社會,對消費者負責。
對于第二個問題,過去我國的食品安全問題高發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生產者的違法成本低,提高其違法成本要從提高市場監察頻率和加大處罰力度兩個方面同時進行,《食品安全法》在這兩個方面都加大了打擊力度,提高違法成本。同時還提出“民事賠償優先”的政策,即當違法者同時觸犯了刑法,行政法以及民法等法律時,首先賠償民事違法應當賠償的份額,然后在考慮其他違法賠償。從“刑事賠償優先”到“民事賠償優先”可以看出《食品安全法》將消費者的利益放在首位,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合法利益。
問:《食品安全法》中正式將保健品納入食品的范圍進行統一監管,現在市面上有很多保健品,有些是“衛食健字號”有些的是“國食健字號”,作為消費者應當怎樣鑒別保健品的真偽?
顧:1995年的《食品衛生法》正式提出“保健食品”這樣一個概念,《食品安全法》中繼續保留保健食品的內容。保健食品不同于一般食品的不同之處在于它需要國家的有關部門進行審批。保健食品的審批從1996年開始由國家衛生部承擔,通過審批的保健食品標簽上會印有“衛食健字號”,從2004年開始國家將這個職責交給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通過審批的保健食品標簽上會印有“國食健字號”。消費者在挑選保健食品的時候只要認準這兩個字號,同時將具體的審批字號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局網站上查詢,并與廠家提供信息進行比對,如果內容相符則為真的保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