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 午
走到農歷五月
就再也走不過去了
徘徊在端午節
這一天,無數的龍舟簇擁
在莊嚴肅穆的時刻
等待搶救
那顆行將淹沒的良心
這一天
糯米的清香
飄滿中國的大街小巷
是誰把一生凝聚在一首
粽子大小的詩句里
從江南傳到江北
從戰國傳到現代
由口到心
一個民族的咽喉讀懂了
憂國憂民的哽咽
多少年過去了
朝代興衰 江山代謝
汨羅江依舊清澈 安放
詩人靈秀憂悒的眼睛
一代一代的人們吃著粽子
把那段艱澀的苦難
在胃里反復咀嚼
也許詩人才是最幸運的:
曾經 大地用美麗
豐滿的湖泊收容了他
在今天 民間卻把他
供奉在一個永恒的節日里
詩人或文化之魚
一條兩千多年前的魚
從汨羅江肥沃的江水
游到北方
然后上岸,沿著淳樸的民俗
走進那個節日,并且渴望
蜷縮在每個人的胃中
魚 當然不是詩人
卻血食過詩人的靈魂
那么多靈感的鱗甲
排列成平仄的楚辭
在湖水的清澈里得到表達
自從第一個詩人
做了第一條魚
從此又有許多詩人進入水里
也做了魚
從此中國的魚都知道
有一種叫做詩人的動物:
它的心腸是痛苦的
它的骨頭出奇地堅硬
在每個嗜血的年代里
魚都逃不過
人為刀俎的命運
但它時刻準備
用鋒利的思想刺痛
歷史的神經
并且隨時準備哽住
任何一個時代的喉嚨
從夏到秋:一個詩人的歷程
當詩人還年輕的時候
南方正是盛夏
太陽酷烈地照耀
江水狂亂地翻騰
當年楚國的大地遼闊
水土豐美
以南的蠻荒如處子
不可抑止的青春活力
在楚國和詩人的體內涌動
他常常夢見祖國
兇猛的圖騰 熊的血液
在每一個子民的身上
野蠻地流淌
有時他還夢見香草和美人
圍繞著都城的城垣
在詩歌里
他是一個拳拳的花農
要種九畹之蘭
還要種百畝之蕙
后來 他老了
秋天的夕陽如畫
懸掛進楚國的天空
詩人消瘦
峨冠博帶 衣袂飄飄
行吟在澤畔
那是安詳美好的時刻
而詩人卻是悒郁的
他鄙視風景背后隱藏的黑夜
當黃昏的太陽終于
從楚國的版圖上消失
該是倦鳥歸巢的時候了
在大地到江水之間
詩人張開了翅膀
多少年過去了
汨羅江還記得
那個憔悴的身影
江邊的葦草
仍然和詩人一樣輕搖
且行且吟
詩人曾經有兩只眼睛
一只是烈日如劍
一只是殘陽如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