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的中國男人都有不同的大男子主義思想。生活中的“大男子主義”有兩種境界,經常有女人贊美男人時用“算得上個大男人”,貶低男人的時用“太大男人了”。“大男人”聽起來像個多義詞,女人們有必要分清。
一種“大男子主義”是指一個男人在社會、單位、家庭始終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盡管這個男人時常表示出他的霸道,但他能挑起生活的重擔,為周圍的人帶來幸福和安全感;他一言九鼎,讓人信服和敬佩,能得到女人的賞識;他有一顆男人寬容慷慨的心,不會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跟周圍的人斤斤計較,把保護女人和孩子為己任。因此,能得到女人的尊重。
這種境界在家庭中的具體表現是:他認為照顧女人和孩子是他的義務,女人、孩子受冷受餓,受委屈是他的不對,他會感到難過;他不讓女人為他擔心,在外受了委屈一個人抗著;他不主動挑起對女人的戰爭,以理服人,他知道吵架解決不了問題,即使再生氣,也不會動手打女人;在外面女人要給他面子,在家可以不要面子;所有的錯誤在家說,盡管他口頭不服,但是心里會接受女人的建議;對家庭的愛雖然不掛在嘴上,但是他會把女人和孩子放在心里;對女人的生活他會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但不會強迫女人;他寬宏大量,對女人放心,相信女人,同樣也是相信他自己。
而“大男子主義”的另一種境界是,他非常裸露地沿襲中國封建社會的“男尊女卑”思想,不管在家庭還是在社會上,他都歧視女人的能力和地位。他認為一切權利都掌握在男人手中。任何時候,他都不能在女人面前低下高昂的頭,他的霸道只能體現出他的自私和虛偽,讓周圍的人毫無幸福和安全感可言。在對待妻女人和孩子上,基本上沒有感情和心靈的溝通,一切隨他所愿,稍不如意,橫加痛斥,動則拳腳相見,從來不顧別人的感受。
這種境界在家庭中的具體表現是:一切大小事都由他說了算,女人沒有決定權、發言權,甚至是知情權;他永遠是對的,女人永遠是錯的;他在外面生氣,受氣,所受到的委屈全到女人身上找補回來,女人是他的出氣筒;他是主,女人是仆,女人應該包攬一切家務,他習慣坐享其成;在外面,他對女人大呼小叫,來維護他的男人“尊嚴”,女人只能忍氣吞聲;他霸道地要求女人對他好,自己卻不付出;他在女人面前宣揚“三從四德”,讓女人學習一些賢良淑德、卑賤的榜樣;他看緊女人,懷疑女人,隨時擔心女人對他不忠。
對于一個男人的大男子主義是與非,最有發言權的是女人!同樣是“大男子主義”,兩種境界卻相差甚遠。女人所崇尚的“大男子主義”是一種溫和的愛情管理方式,而不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壓迫與統治。
有一個女人回憶她和“霸道”丈夫的浪漫故事時,滿臉充滿了讓人羨慕的甜蜜。很多年前,這個女人和丈夫都是窮學生。一次外出游玩回家途中,兩人又累又餓,他便帶著她到一家小吃店休息,兩人各自點了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可摸摸錢袋,卻發現錢已經不多了。這些錢本來可以買兩份便宜卻能充饑的饅頭,但是他毫不猶豫地買了她喜歡吃的牛肉米粉,他知道南方人喜歡吃米粉,不愛面食。她建議他多買幾個饅頭充饑,但他語氣非常堅定地說:“我決定了!”
這個已為人母的女人回憶起那一刻,甜蜜地說:“那一刻,我被鎮住了!我喜歡他當時的霸道。”按下來,她要跟她一起分享。他說:“我不吃,我是買給你吃的,我喜歡看你吃的樣子。”他把牛肉米粉端到她面前,拆開筷子,夾起幾絲,輕吹一口送到她面前:“來,我喂你……小心燙!”那一刻仿佛世界上只有他們兩個人。她徹底被她折服,這樣霸氣的男人,骨子里透露出的是一種安全感。原來,女人并不排斥男人所有的霸道。
男人之所以是男人,是因為男人需要讓他所愛的人幸福,而幸福需要愛才能實現。沒有愛就沒有付出,沒有付出也就得不到幸福,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男人天生就會做“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