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義”一詞在詞典中解釋是:思想作風,如本位主義、自由主義、主觀主義。我想要表達的也是這個意思。文學是思想的結晶,我愿意用我有限的學識來詮釋我對生命的疑問和對靈魂的追索。
晉陶淵明寫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他以其真實的經(jīng)歷,寫出了歸隱詩獨有的神韻和恬淡,表達了他的歸途之樂、天倫之樂、山林之樂、田園之樂、悟道之樂。這些似乎都是他為官之時不曾擁有的快樂。他自29歲入仕,卻因仕途坎坷,又不屑為五斗米折腰,便憤而歸隱。他似乎很安于山林之中平靜的生活,以山花為伴,與日月同眠。他曾寫道:“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他把自己比作鳥,鳥倦而知還,他也倦而知還。可他是否知道鳥兒在經(jīng)過足夠的休息之后,清晨第一縷陽光將是多大的誘惑,它肯定會揮舞著翅膀,徜徉在廣闊的藍天白云之中;魚兒在池塘之中游來游去,然而在它們心中卻向往大海的洶涌與澎湃。“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道理陶淵明不可能不知道,未來是需要自己的創(chuàng)造與開墾。因此,陶淵明也有其“遠大的理想”。“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證明了他并非整天整夜飄飄然,他終究沒有忘記他的政治報負,只是現(xiàn)實的嚴酷讓他回歸于自然的冷漠,可當他酒醉之后也矛盾過,動搖過。他不滿現(xiàn)實,將不平藏于心底,用清麗優(yōu)雅的詩句壓抑著自己。他的詩文歸于“平淡”,且發(fā)為悟道之言,而他的內(nèi)心深處是并不平淡的。
陶淵明的一生,過得并不快樂,相反,活得挺累。而盛唐李白的詩歌天馬行空、飄然不群,他的詩無拘無束,意氣風發(fā),始終充滿著對自由生活的向往。我并不否認他崇高的文學地位,只覺得他在某些方面有一些虛偽。他鄙棄功名、蔑視權貴、反抗禮法束縛,追求自由,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余音還沒繞到梁上去呢!那邊卻投門上書“生不用封萬戶候,但愿一識韓荊州”,“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也許這只是李白的真情流露。他沒有錯,但他思想很矛盾。“求仙訪道、隱逸享樂”的念頭和“實現(xiàn)政治報負”的理想始終在內(nèi)心沖突釀造、發(fā)酵、融合,最終鑄造了李白獨特的人性。
李白的思想并非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中國古代文人人性中的弱點似乎都一樣:想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報負,又不甘屈身權貴,于是縱情山水,尋找心靈的平靜,可終究不能平靜。其實人活著不必這么累,平凡的生活,平凡的親情,也有其最深的幸福。我含著淚讀完沈復的《浮生六記》,那些清新率真,無雕琢藻飾的文字灤深地打動了我。《浮生六記》中的愛情令人神往,沈復和蕓娘心靈相通,共同欣賞著一池映日芙蓉,一起喝著荷葉稀粥。他們在順境中分享快樂、逆境時共度坎坷。伉儷情深,至死不變,始于歡樂,終于憂患,漂零它鄉(xiāng),悲情動人。與沈復一樣,我想到了納蘭性德,納蘭的妻子早亡,他終日悲傷乃至身心憔悴,不久也隨妻子離開了人世,他寫的《蝶戀花》是我最喜歡的一首詞,其沉痛之處,催人淚下,其詞如下:“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huán),昔昔都成。若是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無奈塵緣容易絕,燕子依然,軟踏簾鉤說。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
當我在燈下讀完這首詞時,不禁淚如雨下。納蘭性德同沈復一樣,他們都擁有自己最愛的人,并與之度過了一段平凡而幸福的日子。他們一生中沒有太多的抱怨與不平,也沒有太多的榮耀,他們只有最珍貴的幸福與心靈最真實的寧靜。當愛人永別之時他們會微笑著祝福自己的愛人在另一個世界里幸福安康。我從心里喜歡沈復和納蘭,他們的人性中閃爍著耀眼的光輝,很美麗。他們一直用真摯的心面對生活,他們的思想是完美的。
再見了詩圣李白,再見了田園詩人陶淵明,再見了我崇拜的納蘭與沈復;我想見見當代的李敖與柏楊了。
李敖不畏強暴,筆戰(zhàn)國民黨,寫下一系列尖酸潑辣的文章,嘲諷對方,極盡戲謔、諷刺之能事,指出“臺獨”美夢必將破產(chǎn)。他也因此付出慘重的代價,1970年、1982年,他兩次被捕入獄,經(jīng)過長達十幾年的牢獄生涯,他仍然不屈不撓,出獄后發(fā)表《天下沒有白坐的牢》等文,以更猛的火力抨擊國民黨。柏楊身陷重圍,李敖雖與他素昧平生,仍多方努力,拼死相救。我喜歡李敖,并不是因為他的狂,而是他的慷慨與堅韌。
柏楊曾被關押在“綠島”一一臺灣當年專門關押“政治犯”的地方。沒有月亮的晚上,魚腥味的海風,驚心動魄的海濤與柏楊相伴。這是怎樣的孤獨與煎熬啊!夜色一點一滴吞噬著他的身軀,風像一把刀子沒頭沒臉的向他砍來,幾點星星發(fā)出冷冷的光,冷笑著。突然爆發(fā)出一聲震耳欲聾的海嘯,接著便是驚濤駭浪,傾盆大雨。風聲、雨聲、海嘯聲混合在蒼茫的夜色中。這似夢,然而卻又真切的發(fā)生在柏楊面前,不知不覺風雨俱停,周圍一片死寂,只有海灘留下幾枚充滿死亡氣息的貝殼,像廝殺過后的戰(zhàn)場。柏楊時時刻刻經(jīng)受著這種磨難,他也曾猶豫過,動搖過,甚至想到了絕食自盡,可是他生命中與身俱來的勇氣讓他為了自己的理論而抗爭。在這期間,她的妻子倪明華離開了他,他非常痛苦,卻堅持了下來。他不再害怕綠島式的生活,他已悟出要獲得真理和自由,哪有不付出代價的道理。
我很佩服柏楊和李敖的勇氣,不平則鳴,這是亙古以來的真理。我想起了袁可嘉的《沉鐘》。有一段寫道:
把波瀾擲給大海,
把無限還諸蒼穹,
我還是沉寂的洪鐘,
沉寂如蘭色的凝凍。
生命脫蒂于苦痛,
苦痛任死寂煎烘。
我是錦綠的洪鐘,
收容八方的野風……
我想,李敖與柏楊,也是以同樣的勇氣面對厄運的降臨,他們的勇氣與膽識,與天地同輝、與日月齊光,他們堪稱中華民族的脊梁。
沿著古人和今人思想的脈絡,“吾將上下而求索”。正當我苦思冥想之際,猛然間內(nèi)心深處升騰起我最完美的人性思想——那就是擁有一份真實而坦然的心境,用自己的生命去愛自己所愛的一切,用畢生的精力去追求永恒真理。
甘地的啟示
佚 名
有一天,一位母親帶著小兒子去拜見甘地,對他說:“我兒子非常喜歡吃糖,醫(yī)生說這樣對他不好,但沒人能夠阻止他。我兒子非常崇拜您,只有您能制止他這種行為。請幫幫忙。”
甘地對這位母親說:“你們下個月再來。”“可是我們走了三天三夜才來到這里。”媽媽抗議。甘地仍說:“你們下個月再來。”
一個月后,母子倆再度出現(xiàn)。“甘地先生,請告訴我兒子不要再吃糖了。”媽媽懇求。甘地看著那個小男孩說:“小朋友,你不要再吃糖了。”小男孩點點頭。媽媽說:“謝謝甘地先生,但為什么這句話上個月不能說呢?”“因為上個月我也吃糖,”甘地說,“我自己必須先戒掉吃糖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