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兩年前的《投名狀》一樣,同由陳可辛監制的《十月圍城》也是一部略顯嚴肅的賀歲大片——不過放在2009年的市場背景下,僅憑這一點該片就配得上掌聲,畢竟現在有點人文追求的商業電影越來越少了。
作為今年賀歲檔的種子選手之一,影片已于12月18日在國內上映。
影片故事設置在辛亥革命前的1906年,孫文秘密到香港謀劃起義。清朝政府聞訊派出暗殺隊伍,當地革命志士組織起民間的一切力量,力保其領袖在港安全。最終雙方均傷亡慘重,孫文順利離港。
其實《十月圍城》的故事多少有點類似斯皮爾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講的都是舍生取義、以多救少。不過本片還是把表現的重點放在了革命烈士的前仆后繼上,并沒有像后者那樣深入地探討:以8個普通人的犧牲換取某位特殊人物的安全是否值得。或許在中國的傳統價值觀中根本不稱其為問題。不過從另一角度來說,在電影已經泛娛樂化的今天,《十月圍城》能夠重新關注革命、犧牲這些業已被淡忘的話題,無疑是值得稱贊的。相比之前推出的幾部賀歲片,《十月圍城》確實顯得更為言之有物,也有心表達一些東西,至少不算是頂著娛樂旗號的精神鴉片。
執導本片的是香港資深商業導演陳德森,另一位著名導演陳可辛作為制片,也對影片創作有明顯影響。本片故事的時間跨度其實很短,高潮戲更是集中在孫文來港的1小時內,但全片策劃期卻長達10年。雖然這是一個發生在香港的故事,幕后主創以香港班底為主,但從最后的結果來看,《十月圍城》無疑是“內地化”得相當成功的一部作品,影片已經是國內觀眾所熟悉的大片面貌了,這也證明了兩地電影合作漸趨成熟。
與此同時,香港電影的一些特色在片中得以保持,比如動作等商業元素的處理。本片最大問題在于創意的執行缺少新意。其實劇本骨架頗為有力,但感覺故事潛力最終只發揮了六七成。編導敘事野心很大,幾乎想給每個人物都設置相應的背景,但具體的取舍做得不夠。此外編、導創作中的某種流水線痕跡也比較明顯,劇本中仍有港產影視劇一貫的機巧感。一些局部的處理有待商榷。比如后半段每位志士犧牲時,影片都會獻上一個配著舒緩音樂的慢鏡特寫——我理解創作者向烈士致敬的心情,但同樣的手法難免重復,也影響了影片整體的節奏感。
演員方面,《十月圍城》群星云集,基本以香港影星為主,但其中發揮最好的還是來自內地的王學圻,這位老戲骨的戲沉穩依舊;張涵予扮演的孫文出場不多,造型不錯。梁家輝、任達華等香港演技派明星不辱使命,年輕演員們的表演相形見絀。影片在技術層面基本保持水準,但音樂讓人有些失望,配樂缺乏個性,尤其是從開頭就反復重現的主旋律,明顯“借鑒”了美國電影《慕尼黑》(Munich)中的“哀悼”主題音樂,有拾人牙慧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