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好友來電中得悉,前索尼影視娛樂(中國)首席代表劉繼康因癌癥去世。一陣愕然,電話那頭的好友也唏噓感慨了一番。劉繼康是《綜藝》的老朋友,《綜藝》成立之初的沙龍派對上經常能看到他的身影。和他攀談過幾次,印象中他待人很和善。
生命中總有你無法主宰,無能為力的東西。這讓我回想起5·12那天,我拿著手機一次次撥打汶川朋友的電話,電話當然是打不通的,我只能抱著從汶川帶回的一個古陶碗,渾身顫抖。很難想象5·12地震前不久,我就在離映秀不遠的山崖上跋涉,如果在那里再多待10天,如今的我可能已經被埋在傾塌的山體之下了。回頭看,我曾經在汶川拜訪過的人現在有些已不在人世了。
作為記者,早就習慣和各種意外打交道,如“某某公司突然倒閉了”“某某總裁突然離職”“某某劇賣了個天價”。常年和這樣的新聞不期而遇,很容易讓人感到麻木,聽到類似的消息也總會不痛不癢地回一句,“哦,是嗎,很正常嘛。”
我們這個行業熱鬧、喧嘩,充滿了新奇的變化,但也充斥著冷漠的談判、機械的工作、勾心斗角的商業競爭。做商業報道時間久了,整天想的都是商業模式、管理機制,但有時候,我也會問問自己:這些層出不窮的玩意,是否對人們的精神生活有價值?這條流水線出來的文化娛樂產品是否具備直指人心的力量?
我認識一位做影視劇做得很成功的老總,他每次和別人談項目前都先提醒對方“先別跟我談投資分成和商業模式,先來看看這部劇的故事能不能打動我們。”一位搞投資的朋友對此的解釋是“高明的商業行為其實很簡單,要把感情和愛傳遞給每一個受眾,并使之參與其中。”
可有人會說,充滿感情和愛心的行為在我們這個行當并不少見。比如不久前的嫣然天使基金籌款晚會,明星云集,籌來的善款數目也相當可觀。再比如電視臺各種 “公益”名頭的節目。
相比鋪張喧嘩的“秀”,我卻被下面這個真實的故事打動了:江浙地區有一家普通的公司,公司規模不大,老板家產也夠不上福布斯財富榜,但該公司多年來極少有人跳槽離職。公司老板從不做慈善捐助,不過,他每年都會拿出很大一部分利潤和員工們分享,打工者每年都會拿著豐厚的年終獎高高興興回家過年。有人問這位老板,為什么不拿這些錢去做點慈善事業。老板回答:“慈善和公益就是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善待你的員工,善待你身邊的每一個人。”沒有豪言壯語,沒有高調走秀,這是我聽過最真摯的、樸素的商業道德和處世智慧。
善待身邊的每一個生命,尊重脆弱的生命和感情,這對于承載市場與道義雙重重擔的傳媒娛樂業來說,尤為可貴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