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辛算是比較晚到內地拍片的香港導演,直到2005年,其合拍片《如果·愛》才與內地觀眾見面。
當年,《如果·愛》的3000萬元票房帶給了陳可辛開拓內地市場的信心。隨后,《投名狀》(2007)斬獲2億票房,令其信心更為高漲。在港片步入低潮,外埠市場大不如前的環境下,經過內地市場初戰、再戰,運籌十年之久、1998年投資預算就已達到6800萬港幣的《十月圍城》終于面市。監制陳可辛精確計算,僅靠內地市場就可以保證成本回收,所以他堅持請大明星,他堅信甄子丹、黎明、謝霆鋒等演員擁有較佳票房基礎。另外,他還拉來李宇春、巴特爾等具“市場效應”的非職業演員助陣。
在內容和細節方面,《十月圍城》也落足了心思:全片對白國語與粵語交雜;人物塑造全國化而非只是“廣東化”;造型含糊化,像李宇春的造型就完全是北方小子的模樣,黎明則是操一口國語的江南落難公子打扮;外景雖說是香港,但感覺上你又會發現它也可以是上海或天津。
《十月圍城》刻意的“混搭”,顯現出了陳可辛的“中國電影觀”。一如《如果·愛》那樣,你很難確定故事是發生在北京抑或上海。
除片中犧牲的賭徒(甄子丹飾)“籍貫不詳”,阿四(謝霆鋒飾)是“廣東香山”人外,其余所有諸如“山西”“江蘇”“天津”等籍貫的犧牲者,他們都是作為香港人所稱的外省人形像出現的。眾所周知,香港人口以廣東人為主,外省人極少,主流中文語言是粵語。然而,本片的國語、粵語對白卻幾近對半,國語變成半主流語言,就連阿四這個人力車夫也能說一口流利國語。這種虛構,當然是為了地域模糊化,香港似乎變成了虛擬出來的城市,不那么明確。
這種處理手法,與陳可辛的“香港電影是拍給外人看的”觀念一致。按此觀點,這部以香港電影人為主體的《十月圍城》,自然也不是拍給香港人看的而是以照顧內地觀眾為主。內地市場,對陳可辛而言,就如當年港片的“外埠”市場,他刻意地、主觀地要把影片“去香港化”或“去廣東化”,走的就是這樣一條路線。或許,陳可辛、陳德森也是要強調,辛亥革命不只是“廣東人革命”而是“全體中國人的革命”。不過,影片中的任達華幾次提到“回肇慶鄉下”,而其女兒(李宇春飾)卻時講粵語時講國語,這對一些較真的觀眾來說就會有些摸不著頭腦,而她犧牲后打出來的字幕竟說籍貫是“天津”。雖然這不過是小瑕疵,但作為一部耗時十年的影片來說,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遺憾。
陳可辛的“中國電影觀”當然有可取之處,只是,如果過于刻意地強調,可能會因此失了些特色,如同內地許多電影對當下城市不敢直指其名,結果就是少了份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