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藝謀這部新作的精神氣質,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概括為兩個字“折騰”。
《三槍》改變的部分是導演張藝謀以往的“沉重”和個人表達,不變的是商業(yè)電影產(chǎn)品管理流程化的日益精密和準確。這次張導從藝術大師到產(chǎn)品項目經(jīng)理的角色轉換之快,讓沒什么心理準備的我閃了一下腰,看完《三槍》從影院出來,我把預留給《阿凡達》的評價給用上了,就是“震撼”。
我對《三槍》的“震撼”發(fā)自肺腑,因為沒想到此次張藝謀姿態(tài)轉換得如此徹底。但套用“娛樂片就是給觀眾做足底”的比喻,還真不好說這次花錢是買了享受,還是買了罪受,因為我有好幾處是想不太明白的。
首先,作為一個北方人,我要是去看“二人轉”肯定會被逗樂,但這是否適合大銀幕呢?同樣的問題對電視情景喜劇也一樣,我在電視上看《武林外傳》會覺得很“搞”,但突然要放大好多倍在大銀幕上,而且要集體收費觀看,這事兒靠譜嗎?看韓寒同學的文章,說“有的小品,撐得再大,最多也是大品”,“大品”跟電影啥關系?
其次,據(jù)說這次《三槍》買翻拍版權費高達200萬美金,顯然現(xiàn)在看來,至少故事說順當了,可惜價錢真不便宜。但我的疑問在于原片《血迷宮》的魅力,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影片故事、主題跟當時美國社會現(xiàn)狀的映照和碰撞,但《三槍》整個把人的社會性給架空了,關于原片最有價值部分人性的討論,從根上就給“閹割”掉了,所以最后落得一個徒有其表的懸疑喜劇故事。
最后,這片號稱是喜劇——我因為要補看《阿凡達》預告片,兩次到影院看《三槍》,觀察坐滿的觀眾,沒覺得有那么多笑聲啊,包括我自己只有幾次尷尬和生澀的笑。在賀歲檔看一部舒心的賀歲喜劇就這么難嗎?而且采用“二人轉”的喜劇手法,豈不是直接增加了影片在南方城市的接受難度?難怪有人說,看《三槍》基本等于提前看“春晚”彩排。只不過是國內觀眾這么多年已經(jīng)形成了去電影院看張藝謀、馮小剛兩位導演作品的慣性。其實就目前情形來看,這個慣性已經(jīng)導致影片最終的市場反饋跟影片質量沒什么關系了。很多觀眾看這部電影,只是為了躋身于熱鬧的賀歲檔話題中去,以使自己在工作閑談、飯后閑聊時不缺談資而已。
客觀講,《三槍》是一部整體上還過得去的國產(chǎn)電影,但如果說是中國過去20多年最有影響力、最具代表性導演的作品,我會覺得詫異。因為從影片內容和風格等角度來看,更像《熊貓大俠》的續(xù)集,比如《面條大俠》什么的。而對我而言,《三槍》就是一部充斥著莫名癲狂、混亂,且并不幽默的滑稽戲,從中無法感受到作為一部電影能夠打動我的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