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則報道,老動畫片《葫蘆兄弟》的導演胡進慶及其家屬,與上海美術制片廠因該片版權歸屬產生爭執。該報道據說緣起于一篇引發關注的、題為《小新的爸爸沒了,那么多人紀念,葫蘆娃的爸爸得抑郁癥了,有誰關心?》的網貼,里面提到了老導演得病,呼吁大家寄明信片表示敬意。該貼對當事人“病情”,以及《葫蘆兄弟》版權歸屬的暗示性描述,很快引發了一位自稱是胡導孫女的激烈回帖。至此,“葫蘆娃”版權分歧的消息也開始引發了各媒體的興趣。
網絡引發的“熱點新聞”歷來是真假相雜、內情不無存疑之處。但“葫蘆娃”版權分歧的話題,倒是引發了我的一個疑問式聯想:除了那幾個可愛的“葫蘆娃”,半個多世紀前“萬氏三杰”開創了“中國水墨動畫”的偉大傳統,其后產生了上百部經典作品,這些作品的主創以及后代,難道真的就應該與其可能產生的后續利益徹底無關嗎?就像一篇報道里提到的:“如果作者是受委托創作出來的作品,這個著作權就應當根據當時合同訂立的情況而定,如果沒有說明作品屬雙方所有,那作品就應該歸受委托人所有。”那么,中國動畫電影在近十幾年來所呈現出的低谷狀態,除了資金鏈和決策層的原因,是不是也與目前這種著作權益的傾向性界定,有著不易為外人覺察的致命關聯?
由此,甚至還牽出了一個對內地整個娛樂業來說,都具現實警示意義的話題:那些誕生于非市場化年代的本土娛樂產品,它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所產生和可能產生的后續效益,是不是還要因循計劃經濟年代的那套思維,完全被當作與創作者徹底無關的事情?不解決這個問題,以后大家在各種媒體上看到的,恐怕就不僅僅是諸如“《功夫熊貓》為什么出自好萊塢而不是出自中國”之類的遺憾和埋怨了,保不準哪天就會出現老一輩耳熟能詳的電影或音樂,被人家好萊塢“借”去推出了一個風靡全世界的“美版”,而原作者和后人卻一分錢也分不到的“故事”。
任何一種文藝的興旺,都依托于“大環境”。這“大環境”具體說,又涉及四個層面:1、有關機構管理政策的寬松與人性化;2、整個行業運行機制的健全與靈活;3、法律對創作者的保護;4、天才人物的不斷涌現。為什么把“天才”列為最末一項?因為天才藝術家的涌現是沒有章法可尋的,就像傳說中的鳳凰,什么時候出現誰都說不好。另外三條則是梧桐樹,沒有它們,鳳凰出現了也會飛到別處去。而限于國情和傳統,國人在意識深處對本土原創型人才利益的維護問題一直存有盲點,有的甚至形成了“習慣性虧欠”的思維模式。這種局限不消除,尊重本土知識產權就依然是一句空話,所謂“行業繁榮”照例只會流于泡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