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并非出自在杏林世家,但在醫學的道路上卻越走越寬;他言談詼諧,口碑極好,不少去他那里看過病的人都說:“從他的診所里走出來,就感覺我的病好了一半。”他不但“術業有專攻”,在書法、繪畫上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先后出書多部,他就是重慶市名中醫、本期快樂代言人——
王輝武,別號橘井老人。1943年生,四川資陽人,畢業于成都中醫學院,后一直供職于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2006年被評為重慶市名中醫,為全國第三批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指導教師。
王輝武教授很忙,他在重慶醫科大學任教,還要在附屬醫院坐診。采訪王教授,是在他門診時間結束時,正準備擺談,一位年輕的患失眠者進入診室,顯然,年輕人沒注意時鐘已經指到了12點。我暫時噤聲,在一旁靜觀、學習。
“咦?上周你不是來過了嗎?據我所知,我給你開的藥還沒吃完吧。” 年輕人點頭說是。記者在一旁咂舌,王教授的記憶力還真好。
看舌苔、把脈。“很明顯的弦脈。”王教授說,“放松點,我又不是老虎,吃不了你的。”一邊診病一邊與對方開著玩笑。
“工作繁忙得難道忘了吃藥?”年輕人說:“是啊,哎,太忙了。想起該吃藥時,時間已經過了很久。每天往往只吃一次藥。”
“你該不會比總理還忙吧!”王輝武笑言。來者笑著搖頭。
“你要注意休息,要勞逸結合。要不,我們約個周末的時間,一起出去農家樂住住,爬爬山,寫寫字,我帶紙和筆,你負責帶墨汁。出去放松放松。”“好啊,好啊,”年輕人連說,“跟您在一起度周末肯定輕松很多。”
“我上次開的藥你要繼續吃,今天就不再給你開藥了。回去早點休息,平時多陪陪老婆孩子,多放松放松就行了。”
就這樣,在談笑聲中,年輕人滿意地走了。
現在應該沒有病人了吧?我問。王教授笑笑,可能吧。也沒關系,來了再說。我們聊我們的。隨和的心態,讓記者佩服不已。
怕死“誤入歧途”
川中道地農戶,怕死誤入歧途;
平生權錢少有,餓飯竟成財富。
王輝武出生在四川資陽一個農民家庭,10歲時母親就過早離開了人間。“那時候,我們家里窮呀,可以說沒有吃過一頓飽飯。經常挨餓,曾經一個星期未沾半粒米,只吃南瓜野菜。”小時候王輝武的體質一直比較弱,農活根本不能干,無奈之下,在當私塾先生、略懂歧黃之術的祖父指導下,他開始用毛筆抄寫《醫學三字經》、《藥性歌括四百味》、《珍珠囊》等藥歌。這一段經歷,既讓他涉獵到祖國傳統醫學經典,又讓他打下了深厚的毛筆字基礎。
或許是自己有餓飯經歷,王輝武對于上大學以致今后的工作機會便更加珍惜。即使在文革時期,在別人都忙著文爭武斗的時候,他也珍惜時間,幫老中醫抄寫方子。也因為有餓飯經歷,讓王輝武做任何事情都顯得冷靜、沉穩。曾有同事和朋友問他,為什么會那樣地冷靜?王輝武說,因為你沒有餓飯經歷。王輝武解釋說,任何事情,與餓飯相比,都不顯得多么重要,所以用不著那么急躁,最壞的結果也不至于有餓死的危險,況且冷靜往往能夠讓自己將事情辦得更好。因此,王輝武在一首自嘲詩中總結自己是“川中道地農夫,怕死誤入歧途;平生權錢少有,餓飯竟成財富。”
醫德高于醫術
字與醫生迥異,經常因禍得福,
早出晚歸庸碌,樂業令其安然。
安居容易,樂業難,一個人干一行工作,只有從心底去熱愛它,才會“樂業”。王輝武常以“患者需求即是我最大選題”來時時督促自己。他說,醫生的醫術固然重要,但還有比醫術更重要的,那就是醫德,即“醫德高于醫術”。他說,醫術是醫生診病的能力,是可以不斷學習的,而醫德是醫生的道德修養,是需要修為的,一個好的醫生應該是這兩方面的完美結合。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對此他給記者打了這樣一個通俗的比喻,患者把整個身體委托給醫生“修理”,這是一種多么大的信任,其中寄托了患者本人及其家人多大的希望。因此,醫生一定要把患者需求當成是最大的選題,盡最大可能地解除患者痛苦。正因為王輝武有一顆憐憫之心,時時想著患者,他的處方字跡從不潦草,以致說自己“字與醫生迥異”。
愛好書法,精神內守
詩學百日通未通,字與二王總不同;
平生好弄紙和筆,多在望聞問切中。
有幼年抄寫醫書的底子,王輝武對書法有著不同尋常的熱愛和癡迷。書法上,他師承二王,其風格莊重典雅且又不失飄逸,繪畫則擅白描,往往寥寥幾筆,就把要突出的骨架、精髓表現得淋漓盡致。閑暇時間,王輝武喜歡“附庸風雅”,在揮毫潑墨中盡顯藝術的魅力。
王輝武說,書法與中醫有著密切的聯系,簡單一點說,書法可以改變人的性情。比如性情急躁之人,可以練習小楷;性情抑郁的人可練習狂草;不拘小節之人可練習楷書。為何?書寫小楷字體時須撇去浮躁,完全靜下心來;正楷字則需嚴謹之手筆;狂草則需磅礴之大氣。
王輝武說,如今,很多人都在探討什么樣的養生方法最好,我認為書法當為首選。翻開我國的毛筆書法歷史,許多毛筆書法名家都長壽,如鐘繇,所處年代是1800多年前的三國,社會醫療水平普遍不高,但壽至79歲;后來的書法家也大多高壽,如歐陽詢84歲,柳公權88歲,關山月88歲,啟功93歲。當代嶺南章草名家溫明先生現年已85歲,依然神清氣爽,思維敏捷,面色紅潤,步伐穩健,甚至仍可書寫微書。
書法繪畫確實陶冶了王輝武的情操。由于中國傳統文化底子深厚,聽過他講課的學生都說,“王教授講課橫貫古今,知識性強,但又不呆板枯燥,非常生動幽默,極為有趣。”因此他的課極受歡迎,有學生稱他是“儒醫”。
在他的診室里掛著一幅自己的書法作品——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摘自《黃帝內經》)。王輝武解釋說,一是希望求診的患者能夠樹立信心,從惶恐不安的情緒中解脫出來,是戰勝疾病;二是激勵自己,修生養性,養生益體。
適口為珍,能吃就吃
說到養生,記者自然想請王教授為我們的讀者提出一些建議。對于飲食方面,王教授主張“順其自然,適口為珍,吃起舒服就吃。”他這樣告訴記者,美味過量也變害,佳肴偏食亦有毒,大米飯最好吃,但只須七八分飽,絕不漲肚子,并不刻意講究什么。
夏天來了,天氣炎熱,人們常常不思飲食,或者大吃冷飲,海喝冰鎮啤酒。王教授認為這都不好。對于夏季的飲食,他還有一句妙語,就是“綠豆稀飯下咸菜最養人”,他認為綠豆里富含有多種維生素,營養非常豐富。而且,綠豆能清涼解毒,清熱解煩,天氣炎熱時喝些綠豆湯或綠豆稀飯,對脾氣暴躁、心煩意亂的人最為適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