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為傘形花科植物,根入藥。最早載于我國第一部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景岳全書》稱其“養營補血,補氣生精,安五臟,強形體,益神志,凡有虛損之病,無所不宜”。當歸最開始并不是以補血藥的身份出現,直到唐代,它強大的補血功效才為醫家所熟知及重視。在使用頻率最高的25味中藥中,當歸名列第8位。
中醫將當歸分為頭、身、尾3部分,《本草綱目》記載:“(當歸)頭止血而上行,身養血而中守,梢(即尾)破血而下流,全,活血而不走……”所以有“補血用當歸身,破血用當歸尾,補血活血用全當歸”的說法。現代研究認為,其實3部分當歸的藥理性質沒有明顯差別,所以現在也經常不分頭尾而用全當歸。
【3大功用】
◆補血養血
當歸有補血養血之功,為補血第一藥,適用于心肝血虛證所致的面色蒼白或萎黃、倦怠乏力、唇甲淺淡無華、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癥。當歸與熟地、白芍、川芎配伍,組成補血代表方——“四物湯”,有調經補血之功,尤其適于產后血虛的調治;與黃芪配伍,組成“當歸補血湯”,可益氣養血,對血虛證(貧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活血調經
當歸既能補血養血,又能活血止痛,還能通經調經,特別適合月經不調、痛經、血虛閉經等病證,被古人稱為“婦科專藥”。與桃仁、紅花、熟地黃、白芍、川芎配伍,組成婦科名方——桃紅四物湯,有補血、活血散淤作用,常用于經期提前、痛經。
◆潤腸通便
中醫認為精血同源,血虛者津液也不足,腸液虧乏易致大便秘結。當歸可潤腸通便,常與麻仁、苦杏仁、大黃合用治療血虛便秘;與防風、川芎、芍藥、大黃、薄荷葉、麻黃、連翹、芒硝、石膏、黃芩、滑石、生甘草、荊芥穗、白術、梔子組成防風通圣散,可瀉熱通便。
【藥理作用】
藥理研究證實,當歸含有揮發油、有機酸、生物堿、多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等,故有促進造血、增強心臟功能、調節血脂、抗血栓、清除自由基、增強免疫、保護肝細胞、抗輻射、抗炎、抗過敏、鎮靜鎮痛等作用。
◆促進造血
當歸能增強機體的造血功能,刺激造血祖細胞(只能定向分裂增殖的原始細胞,由造血干細胞分化而成)的增殖,從而增加血液中的紅細胞數量和血紅蛋白。
◆增強心臟功能
當歸能增加心臟冠狀動脈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保護心肌細胞并糾正心律失常。
◆調節血脂
當歸可調血脂和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改善腦缺血癥狀,保護腦組織。
◆清除自由基——抗衰老
自由基是人體的隱蔽而有強大攻擊力的“敵人”,當歸具有清除體內氧自由基和抗脂質過氧化的功能,有較好的抗衰老作用。
◆增強免疫
當歸可提高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水平,增強巨噬細胞(它是人體的“健康衛士”,能吞噬致病微生物和危害健康的壞死細胞、致衰老的細胞等)的吞噬能力和抗腫瘤的作用。
◆護肝
當歸能保護肝細胞ATP酶等多種酶的活性,對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損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對子宮有興奮和抑制的雙向調節作用。
◆鎮靜鎮痛。
◆抗炎、抗過敏、抗輻射。
【驗方推薦】
1.治貧血
方藥:當歸、白芍各10克,熟地15克,川芎5克。
功效:補血活血。
用法:水煎,每日早晚服。
2.防治老年心腦血管疾病
方藥:當歸10克,川芎、丹參各5克。
功效:補血養血,活血化淤。
用法:加水適量煎煮2次,每次30分鐘,藥液混勻,代茶飲。
3.治慢性蕁麻疹
方藥:當歸、白芍、牡丹皮、荊芥、防風各10克,生地黃、白蒺藜各15克,甘草5克。
功效:疏風活血,養血止癢。
用法:水煎2次,合并藥液,分早中晚各服1次。
4.老年性皮膚瘙癢
方藥:當歸、白芍、地膚子各10克,生地15克,防風6克,甘草5克。
功效:養血潤燥,祛風止痛。
用法:水煎2次,將藥液混勻,每日早晚各服1次。另用蛇床子10克,苦參6克,甘草5克煎湯,外洗。
5.慢性支氣管炎
方藥:當歸20克,白芍12克,五味子10克,炙麻黃、干姜各6克,甘草5克。
功效:溫肺散寒,化痰止咳。
用法:水煎2次,藥液混勻,每日早晚各服1次。
6.中老年人血虛便秘
方藥:當歸、生首烏、肉蓯蓉各10克,生地15克,蜂蜜適量。
功效:滋陰養血,潤腸通便。
用法:煎煮2次,每次30分鐘,藥液混勻,代茶飲。
【選購與保存】
質量較佳的當歸主根呈圓柱形,長15~25厘米,表面凹凸不平,呈黃棕色或棕褐色,下部有多條支根,多扭曲。質地柔韌,斷面呈黃白色或淡黃棕色,皮質較厚,有裂隙及棕色油點,形成層呈黃色、棕色環狀,木質部分顏色較淡,有棕色放射狀紋理。以干爽、干凈、無霉點和蟲蛀、有香氣者為佳。
當歸受潮后易發霉變色,又易生蟲,故需放在干燥陰涼處,最好密封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