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提到中醫書,就不能不提《黃帝內經》、《傷寒論》一樣,提到中藥經典古籍,也不能不提《神農本草經》和《本草綱目》。
◆《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為我國早期臨床用藥經驗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全書記載藥物365種(包括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所載的主治病癥有170多種,并根據養命、養性、治病三類功效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種為君,無毒,主養命,多服久服不傷人,如人參、阿膠;中品120種為臣,無毒或有毒,主養性,具補養及治療疾病之功效,如鹿茸、紅花;下品125種為佐使,多有毒,主治病,不可久服,如附子、大黃。書中有200多種藥物至今仍常用,其中158種被收入1977年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神農本草經》首次提出了中藥“四氣”、“五味”的概念。直到今天,《神農本草經》依然有參考價值和指導作用。
◆《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是對16世紀以前中藥學的系統總結,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全書共52卷,載有藥物1892種,其中新增374種,附有1160幅插圖,方劑11096首(其中8100余首是李時珍自己收集和擬定的),約190萬字,分為16部、60類。
《本草綱目》在藥物的分類及敘述上更加科學而精密。它把植物分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雜草等九類,開創了先河。
它不僅更正了前人的許多錯誤,還補充了不少新的藥物及驗方。對其他尚未得到廣泛認可的藥物及方子,李時珍采取“凡經人用者,皆不可遺”的態度,避免了它們的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