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藥膳,參類是人們最常用的補藥之一。參類包括:人參、黨參、太子參、南沙參、北沙參和西洋參。每一種參類都有自己的特色,只有合理的選擇,才能配出有效的藥膳。
人 參
人參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干燥根。味甘微苦,性溫,乃“補氣之圣藥,活人之靈苗”。栽培者為“園參”,園參經曬干或烘干,稱“生曬參”,其性較平和,不溫不燥,既可補氣,又可生津,適用于扶正祛邪,增強體質和抗病能力;野生者為“山參”,山參經曬干,稱“生曬山參” ,無溫燥之性,大補元氣,為參中之上品,但資源少,價值昂貴,很少用;園參蒸制后,干燥,稱“紅參”。紅參具有溫補的作用,補氣中帶有剛健溫燥之性,長于振奮陽氣,適用于急救回陽。還有一種人參叫高麗參,出產于朝鮮半島,其參味較一般人參要濃,氣香濃郁。總的來說,人參有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益血、安神增智之功效。
【相關藥膳】
人參茶:將人參切成薄片,放在碗內或杯中,用開水沖泡,悶蓋5分鐘后即可服用。
人參燉雞湯:將人參15克切薄片,老母雞(烏雞也可)1只宰殺去毛及腸雜,切塊洗凈,與人參一道同放入沙鍋內,加水適量,下姜、蔥、米酒、鹽各適量,武火燒開,除去湯面上的浮沫,改用文火慢燉2~3小時,即可食用。
人參炒蝦仁:將新鮮人參2根洗凈后切絲,大蝦4只,去皮、去頭后切丁。洋蔥、大辣椒各1/4個適當切塊。待油開后放蝦、洋蔥、大辣椒炒一會,放人參和醬油、糖炒熟即可。
太子參
太子參是石竹科植物太子參(孩兒參)的干燥塊根,味甘、微苦,性平。有補氣養胃作用。太子參功似人參而力薄,為補氣藥中一味清補之品,用于病后氣陰兩虧之證,可配合沙參、山藥等同用。在邪未去盡,而見氣虛不足、津少口渴等證者,也可應用。
【相關藥膳】
太子參煮鵪鶉:太子參30克,玉竹10克,鵪鶉2只。將三者洗凈,用水煮熟,加味精、食鹽調味。飲湯吃肉。常用于治療脾氣虛弱、胃陰不足所致之證。
太子沙參粥:太子參、北沙參、枇杷葉各10克,粳米120克。北沙參、枇杷葉煎水取汁,放入太子參、粳米煮成稀粥。以白糖調味吃。常用于治療陰虛肺熱、咳嗽咽干。
南沙參
別名三葉沙參、山沙參、龍須沙參、泡參。為桔梗科植物杏葉沙參的根。性微寒,味甘。具有養陰清肺、祛痰止咳、化痰益氣的功效,能治肺熱燥咳、虛咳、久咳、陰傷咽喉痛等。
【相關藥膳】
沙參麥冬茶:南沙參、麥冬各15克,桑葉10克。水煎或沸水浸泡,代茶飲。用于初秋感有燥熱、咳嗽咽干、痰粘不易咯出者。
泡參山藥粥:泡參(即南沙參)、山藥、麥芽各10克,粳米100克。前3味藥水煎取汁,同粳米煮成稀粥(或將山藥研細末,待米近熟時加入、攪勻,一同煮熟)。用于脾胃氣虛、消化不良,尤宜于病后調理。
北沙參
又名珊瑚菜。味甘、微苦,性微寒。功用與南沙參類似,但效力比南沙參略強,有養陰清肺、益胃生津的功效。常用于肺熱燥咳、勞嗽痰血、熱病津傷口渴。
【相關藥膳】
沙參玉竹燉豬肺:北沙參、玉竹各50克,豬肺1具。豬肺,洗凈切塊,和沙參、玉竹一起入鍋,加水及生姜、鹽,以小火煨燉至肺熟透。飲湯食肺。常用于治療肺陰虛、咳嗽咽干、痰黏難咯。
沙參麥冬飲:沙參、麥冬各12克,玉竹9克,天花粉、桑葉、扁豆各6克。水煎飲。常用于治療肺胃燥熱、咽干口渴、干咳痰少、舌紅少苔。
西洋參
五加科植物,別名花旗參、洋參、美國人參等。味甘微苦,性涼。有補氣養陰、瀉火除煩、養胃生津之功效,適用于氣陰虛而有火之證,多用于肺熱燥咳、少氣懶言、四肢倦怠、煩躁易怒、熱病后傷陰津液虧損等。西洋參和人參在藥性不同,雖然均有補氣作用,但西洋參的藥力不及人參,如治療低血壓或休克,仍以人參為佳。而高血壓、眩暈、咽痛口干者,則用西洋參為宜。比如糖尿病發病之初“三多一少”用西洋參;病久氣虛用人參。所以,西洋參最適宜于氣陰兩虛有熱者,其獨特之處在于不熱不燥,凡不適合人參治療的人,均可用西洋參。
【相關藥膳】
洋參麥冬茶:西洋參3克,麥冬10克。沸水浸泡,代茶飲。用于治療熱病氣陰兩傷、煩熱口渴;或老人氣陰虛少、咽干口燥、津液不足、舌干少苔。
洋參川貝梨:雪梨1個,西洋參、川貝各3克。將梨削去帶柄的部分,挖去梨核,放入西洋參、川貝,蓋上帶柄的梨,用牙簽插定,加水、冰糖適量,放碗中蒸熟。分2次食。常用于治療陰虛肺熱、咳嗽痰黏、咽干口渴。
黨 參
本品為桔梗科植物黨參的干燥根。味甘,性平。黨參質潤氣和,有類似人參而弱于人參的補脾益肺、補氣生津、養血之功。古方中以人參治療脾肺氣虛及津傷血虧而證候較輕者,現代多以加大劑量的黨參代之。但黨參無大補元氣、復脈固脫之功,若治療氣虛欲脫之危重病證,仍應使用人參,不可用黨參替代。
【相關藥膳】
參芪薏米粥:黨參20克,薏米120克,黃芪15克,生姜12克,紅棗3枚,共煮成粥。此粥有補中益氣、健脾除濕、增進食欲、幫助消化作用。
參棗飯:黨參、白糖各25克,紅棗50克,糯米250克,蒸成飯。此藥膳有益氣補中、養血寧神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