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書、畫古稱“四雅”,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常見的情趣活動。這4種情趣活動有助于高尚情操的培養,亦有益于養生保健。
四雅之中,琴居首位,足見人們對音樂的重視。這四雅之首的琴,當然并不僅限于彈琴,吹拉彈唱等各種音樂活動,皆可以琴瑟概之。音樂,可以豐富人們的生活,美化人們的生活,生活中不能沒有音樂。喜歡音樂是人的天性,音樂不僅可以和諧生活,而且可以調和心身,促進血液循環,暢達精神。正如《樂書》所說:“音樂者,動蕩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音樂對人具有特殊的影響力,能調節環境氣氛和人的情感,引起各種聯想,使注意力、記憶力倍增,情緒和精神狀態改善,可以改變人的不健康情緒和不良行為。音樂消愁古已有之,如金代名醫張從正的“好藥者,與之笙笛……忽笛鼓應之,以治人之憂而心痛者”。清代著名醫家吳尚先也得出“看花解悶,聽曲消愁,有勝于服藥者矣”的結論。
老年人常聽聽音樂,能使精神舒暢、血脈流通,對健康長壽大有裨益。一首悠揚清新、行云流水般的樂曲,會使人悠然沉醉于大自然的詩情畫意之中,頓覺心曠神怡;當聽完雄壯、激動的歌曲時,會覺得渾身充滿青春活力,向往新生活的感覺油然而生……生活離不開音樂,音樂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樂趣,同時,也有助于防治某些老年性疾病,起到益壽延年的作用。法國女鋼琴家瑪爾格麗特·普勒沃特106歲時,還能在慶祝波爾多醫學院100周年的大會上即席演奏,多次博得觀眾雷鳴般的掌聲。
近幾年來,音樂治療疾病已逐漸在世界各地推廣。日本采用音樂療法治療老年假性癡呆,有效率達70%;治療憂郁型和狂燥型精神病,有亦良好效果;讓高血壓病人聽一首抒情小提琴協奏曲,可使一些病人的血壓下降10~20mmHg(毫米汞柱);意大利羅馬有一位神經衰弱女病人,整天情緒不安、抑郁不樂,到醫生那兒就診,醫生沒有給她什么藥物,而是讓她買了3個樂曲唱片,每天聽3次,每次播放2遍,1周后她的病不治自愈。
弈棋,是調節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妙方。弈棋雙方角逐,有時快速激戰,有時沉默思考,從中鍛煉了思維,陶冶了情操,使人心胸開闊,雜念減少,并獲得心理上的平衡。據日本專家用超聲波測量發現,勤于思考的老人,血管容易處于舒展狀態,令腦神經細胞得到很好的保養,可延緩大腦的衰老。大腦是人的中樞神經系統,大腦功能不衰老,就能保持生命的活力。
老人的弈棋之樂,應樂得適度,一次對弈以不超過2小時為宜。否則,久坐不動會導致失眠、消化不良,容易產生緊張性頭痛和頸椎病。其次,勝負輸贏應不計較,以從中取樂、怡情養性、延年益壽為妙!
至于書畫,更是延年益壽的妙方。近代著名畫家齊白石、劉海粟及書法家蘇局仙等,大多是90歲以上的高齡者,還有不少百歲老人。縱觀我國近代書畫家的年譜,即可發現擅長書畫者多能健康長壽。
我國書法有特殊的藝術美感,魯迅先生曾說,中國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練習書法時,觀摩碑帖、揣其神韻,可以培養審美趣味和審美思想,同時能得到藝術享受,陶冶性情,靜心養性。
從人體生理方面來看,練習書法須有正確的姿勢,要做到頭部端正、兩臂齊平、胸張背直,兩腳平放在地,這樣才能提起全身的力量,使書寫時肘和腕運動自如。這種姿勢與氣功動作相似,使全身肌肉保持舒適狀態,書寫時呼吸自然,可促進血液循環。如果書寫長幅大字,必須站立而書,這除了用指、腕、肘、肩勁外,還要用腰勁。腰部是全身運動的關鍵部位,因此許多擅長書法的老人寫完大字,猶如打完一套太極拳或練罷一套五禽戲一般,能起到健身的作用。
我國當代已故的書法家潘伯鷹先生曾說過:“心中狂喜之時,寫字可以使人頭腦冷靜下來;心中郁悒,寫字可以使人忘掉憂愁。我以為延年益壽,這算妙方。”書法家蘇局仙曾說:“寫字要專心致志,全神貫注,這樣能起到靜心養性的作用。”
花鳥山水、奔馬駝鈴,是書畫家擷取大自然美景、美化社會、點綴生活的美好創作。對于一般人,特別是老年人,練習繪畫又具有娛樂和逍遣的功能。繪畫必須“意在筆尖”,心手一致,落筆時思如潮涌,行筆時如一葉小舟行在大海上,順水飄泊,停筆時如親人送別,人盡意在。隨著意境——想象——筆墨——形象的全過程,達到忘我的境界。繪畫時的感情轉移,是擺脫不愉快心情的有效方法,而忘我境界則是感情轉移的發展和深化。繪畫人對游覽名山大川、觀賞花草蟲魚、領略田園風光都有極大的興趣,這不僅能增加創作新意,而且可以強化呼吸、調節氣血循環、舒筋活絡、增強新陳代謝功能,還可以陶冶情操、排除憂郁,處于一種樂觀超逸的心理狀態。特別是到了老年,寄情于書畫之間,孜孜不倦地探索書畫藝術的奧秘,可以發現藝術意境如此的絢麗多彩、如此的廣闊無垠,一切個人的雜念便會消弭得無影無蹤。
經常體驗“四雅”之樂,有助于健康長壽。當今人人可作高雅之士,宜于經常欣賞音樂,揮毫練書法,潑墨繪丹青,對棋斗智,利用“四雅”,陶冶其情操,寄托其情趣,自然而然延年益壽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