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季節;青春,也是一個城市活力的象征。為熱烈慶祝新中國六十華誕,全面反映改革開放以來城市面貌的巨大變化,宣傳推廣為城市建設與改革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青年模范人物,以宏觀視角和微觀人物的融合展示青春與城市的魅力,《關注》欄目特推出《青春之城》專題報道。
《青春之城》的報道宗旨是把青年人物成功成才的優秀事跡與一個城市的活力、魅力和潛力結合起來,把青春和城市的影像疊合交錯,以此展示社會的變遷和發展。我們首先關注的是“江西共青城”。
共青城承載著無數年輕人的夢想。
1955年10月1 5日,98個上海年輕人到達江西德安縣米糧鋪拖溝嶺,沒有房屋,他們先搭建茅棚;沒有糧食,他們就開墾荒地。白天開荒,晚上燃起篝火載歌載舞,歡樂的喧鬧聲打破了這里荒蕪和寂靜。40天后,時任團中央書記處書記的胡耀邦同志專程前來看望,并在墾荒隊臨時搭建的茅棚前,用竹枝夾著衛生棉球為他們題寫了社名——“共青社”。
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到來了,一片又一片的荒地變樣了,一代又一代墾荒人在這里播撒著青春和汗水。他們放養鵝鴨,興辦工業,使這片土地成為全國農墾系統的
面旗幟和青年創業的典范,1978年9月26日,胡耀邦同志在北京聽取了共青代表的匯報,欣然命筆“共青墾殖場”新的名字。1984年12月12日,胡耀邦同志第二次親臨共青,看到共青初具城市規模,又高興地題贈“共青城”這個新名字。
共青城開放開發區黨委委員、宣傳部長李瑞濤充滿深情地說,共青城是屬于青年的,共青城是青年人的一處圣地,是個令全國各地青年非常向往的地方。繼上世紀50年代青年志愿者到此創業之后,80年代伊始陸續有成批的大學畢業生投身共青城的建設,全國青年云集共青城,成為這里的一大特色。這些青年人來到共青城之后,堅韌不拔,艱苦創業,崇尚科學開拓奮進,他們的這種精神既有傳統的艱苦創業,又有科學創新,既有歷史的積淀,又賦予時代內涵,青年與創業的有機結合,造就了當今青年追求和推崇的“共青精神”。
1993年4月11日,胡錦濤同志視察共青城時提出的:“要把我們共青城建設成為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現代化的社會主義開發區”。2007年4月20日,溫家寶同志再次親臨共青城視察,要求江西省要管理好建設好共青城。2008年7月4日,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陸昊同志在共青城調研時指出,共青城與共青團有著最特殊,最緊密的關系,是全國唯一以共青團命名的城市,有著鮮明的政治優勢,生態優勢和區位特征,團中央將舉全團之力支持共青城發展。8月7日,陸昊書記專門聽取了共青城的工作匯報陸吳書記表示,團中央將主要從兩個方面切入,一是把共青城的政治優勢努力轉化為注意力經濟優勢,二是幫助引進投資和其他生產要素,積極地,盡最大努力地,科學務實地參與共青城發展。
如今的共青城勝友如云,全國各地青年從四面八方云集而至,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