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華民族是一個血脈相通的共同體,在這個溫暖的大家庭中,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也離不開漢族,各民族之間相互融通,共同締造了統一的中華民族,匯聚了燦爛的中華文化。
在迎來祖國六十華誕之際,天安門廣場上立起了56根莊嚴的“民族團結柱”,寓意著我國5 6個民族平等、團結、和諧并共同發展。本期特推出《祖國大家庭》欄目,也盼各界讀者惠賜稿件。
在天安門廣場的民族團結柱中,有一根柱子上面畫有穿著苗族服飾的人,代表著56個民族之一的苗族,望著柱子上栩栩如生的苗族同胞,我不禁回想起不久前我的西江之行。
貴州西江,被譽為苗族大本營的“千戶苗寨”,驕傲地吸引著四面八方好奇的目光。西江位于凱里的東南,從雷山路口折向東北36公里處,集中居住了1000多戶人家,5600多人,是全國最大的苗寨,是苗族第五次大遷徒的主要集結地。
西江是苗語音譯,意為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西江苗族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59年的蚩尤部落。據說西江苗族是蚩尤第三個兒子的后裔。江西苗族遷徙西江之前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苗族文化體系,到西江后一直是自我管理,歡樂祥和地生活,其文化得到很好的保存和發展,
“自古苗人住高山”,寨子坐落河谷,四面群山環抱,重巒疊嶂。梯田依山順勢直連云天,源于雷公坪的白水河,蜿蜒流淌,穿寨而過。河水將西江苗寨一分為二,苗寨內建筑大多是木吊腳樓,都是用楓木搭成。
層層疊疊的吊腳木樓,從河兩岸順山勢而建,迤邐向上展開,房前屋后,翠竹點綴,寨腳寨頂,楓葉掩映。連綿成片的紅彤彤板壁,在陽光照射下,一片金黃。吊腳樓多為三層,一層圈養牲畜,二層住人,三層為糧倉。居住層有長廊,圍有木欄,設有長凳,苗家姑娘多在此挑花刺繡,人稱長廊木凳為“美人靠”。
村寨前后青山綠水,環境優雅,田園風光與民族風情融為一體。
在這里,人們可以享用苗家風味特色晚餐,席間接受苗家少女飛歌敬酒,在苗家吊角樓“美人靠”上觀千戶苗寨萬家燈火,還可以觀賞銅鼓蘆笙表演夜宿苗家吊腳樓,與苗族的兄弟姐妹起歌唱,一起舞動,
只要是來過這里的人們無不說:“在千戶苗寨,我們從苗家同胞對我們的情誼里,深深體會到了祖國大家庭的溫暖與真情……”
游刃,原名張曉東,遼寧大學文學院廣告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