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54年前的那段創業歷史,當年上海青年志愿墾荒隊發起人,共青城早期建設者陳家樓難掩心頭的那份激情,陳家樓1934年出生在上海父母都是工人他讀到高中二年級時因敵機炸毀校園而輟學。新中國成立以后他一直是街道工作積極分子,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曾被選為上海民主青年聯合會執行委員全國青聯第二次代表大會代表。
1953年開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把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推向了第一個高潮,1955年4月,團中央發出《關于組織青年參加邊疆建設問題的一些意見》,鼓勵廣大青年志愿到邊疆去開荒種地,解決糧食問題。
“當時的大上海,和我一樣光是失業失學的青年就有30萬左右,”陳家樓和街道里的青年了解到國家和上海的困難,從描寫前蘇聯共青城建設的小說《勇敢》和電影《第一個春天》里知道了前蘇聯青年的英雄業績,熱血頓時沸騰了他聯絡了十多名青年給時任上海市市長陳毅寫了血書,要求組織上海青年像二戰勝利后前蘇聯青年到西伯利亞墾荒那樣為國家分憂排難,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一個“中國的共青城”!
陳毅看到陳家樓的血書后,親自接見陳家樓和另外一名青年代表:“我很贊賞你們,可以說你們是幫國家挑擔子,是幫我陳毅添了擔子,你們建設是個大好事。但是到邊疆去不是上海能辦得了的事情,要報請中央批準。大家去墾荒就是要吃很多的苦,會遇到許多意料不到的困難,你們想過嗎?你們怕嗎?”“不怕!”陳家樓和他的同伴們異口同聲的回答,“那行,我就要調中央工作了你們決心那么大,我一定向毛主席黨中央匯報這事。”陳毅市長被他們的熱情感動了。
陳毅調中央工作后,陳家樓等人天天翹首盼望有好消息,不久,上海團市委書記從北京帶回了好消息,黨中央和毛主席,周總理批準了去墾荒的要求,毛主席還建議到江西革命老區墾荒為好,1955年10月15日,陳家樓從上海市副市長金仲華手中接過繡著“向困難進軍,把荒山變成良田的錦旗,與首批98名墾荒隊員一道,唱著《墾荒隊員之歌》,從上海來到鄱陽湖畔德安縣的九仙嶺下,開始艱苦創業。”
陳家樓率領墾荒隊雖然到了老區,然而,真正在這里扎下根并非易事。陳家樓說:“當我們來到千年沉寂的荒灘時,都驚呆了,想不到神州大地竟然有如此不毛之地。荒原土崗荊棘叢生,野獸出沒,蘆葦密布的灘地上,釘螺遍地,血吸蟲肆虐,人跡罕見。難以想象的困難如同大山一樣朝我們壓來,是咬牙堅持下去還是卷起背包回家,成為許多人激烈斗爭的心病。我作為發起人和領導者,不僅自己要克服心理障礙,還要穩定同伴們的情緒。”
當時陳家樓和幾個隊領導分頭找隊員們談心,幫助隊員解決生活和勞動中的具體困難,暢談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陳家樓處處起表率作用,用自己的模范行動影響和鼓勵隊友,沉睡千年的荒地驚醒了,烈火燒荒的燃爆聲,勞動號子的呼喊聲,墾荒隊員追逐跳躍的歡歌聲,匯成了一支壯美的青春交響曲,憑著對祖國的赤誠,憑著對墾荒事業的真情,憑著年輕人的干勁和志氣,投入到共青城初創工作中。他們開荒沒有機械,全憑掄七八斤重的大鋤頭。一鋤刨下去,只在紅土地上劃開個三四寸深的道道,墾荒隊員從不叫苦,每天“從雞叫到鬼叫”拼命地干,比賽看誰手上的“光榮泡”多。當年,陳家樓所在的墾荒隊就開墾出300多畝地,秋后獲得了好收成,
陳家樓后來擔任德安縣政協副主席,1994年正式退休。2007年,在紀念五四運動88周年,中國共青團成立85周年之際,200多名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個歷史時期的優秀青年代表歡聚在首都北京,參加“我與祖國共奮進”中國青年群英會,陳家樓作為知青代表出席了這次會議。
“我見證了共青城的誕生和繁榮,共青城是一座年輕之城,希望之城!共青精神永遠是一面旗幟,她已化成一種艱苦奮斗的精神象征指引著廣大青年繼續創業,奮斗!”如今的陳老,經常到各大學校講述他當年的創業經歷,勉勵青年學子學有所成,自主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