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行政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扎實的現代行政管理理論、較高的現代行政管理素養和技能,具有較強的英語應用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分析、寫作能力,熟悉國家經濟規則和法律,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的行政管理人才。本文通過對現有行政管理專業的高校課程調查分析,發現現有課程的設置并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通過分析,發現現有課程的缺陷,本文提出了行政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完善建議,同時對行政管理專業課程優化策略做了分析。
[關鍵詞] 行政管理 課程體系 設置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對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量逐漸增大,國內高等院校逐漸開設了行政管理專業。行政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扎實的現代行政管理理論、較高的現代行政管理素養和技能,具有較強的英語應用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分析、寫作能力,熟悉國家經濟規則和法律,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適應能力的行政管理人才。目前我國高校行政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不容樂觀,原因方方面面,其中該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教學未能面向社會對行政管理人才的需求導向出發是重要原因之一,本文著重探討課程設置與教學的合理性。
一、現有課程體系簡述
本文參照國家教育部《行政管理教學規范》了大量的相關研究資料,并通過訪談、調查,多方收集相關開設本專業高校的課程設置情況,將行政管理專業現有的課程總結成以下六種情況:
第一是公共基礎課程。是高校本科生必備的高等基礎教育知識和技能的課程,主要有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政治經濟學、計算機基礎、大學英語、大學生思想品德、軍事理論、大學語文、體育等。
第二是專業核心課。是行政管理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主要有管理學原理、法學導論、行政學、行政法學、政治學原理、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社會學、組織行為學等。
第三是專業基基礎課,是行政管理專業的必修課程,主要有中國行政制度史、地方政府學、政府經濟學、行政組織學、市政學、公共政策導論、當代中國政治制度、行政倫理學、中國行政思想史、比較行政體制等。
第四是專業方法與技能課,是行政管理專業的應用方法與技能課程,主要是運籌學、行政案例研究、定量分析技術與方法、社會調查研究方法、政府績效評估、邏輯學、人事測評與行政職業能力測試、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檔案管理學、公務秘書學、公文寫作與處理、電子政務與政府信息化建設、辦公自動化與應用等。
第五是專業其他課程,是指除了行政管理專業的核心理論課程以及相應的專業技能外所開設的課程,主要有領導科學、行政監察學、非政府組織管理學、公共事業管理學、社區發展與社區管理等。
第六是專業拓展與素質修養課程,旨在拓寬知識領域,增強專業素質,主要有經濟法學、公共關系學、企業管理基礎、信息學概論、實用口才學以及其他文史哲類課程。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建設的發展,社會對畢業生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這要求行政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和教學要反映和適應社會需求,現有課程體系和教學方式方法并不能體現這一社會需求。
二、現有課程體系的缺陷
1.理論性課程偏多,操作性課程含實踐、實驗偏少。從前面我國高校行政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在設置上可以看出,偏重理論性知識的灌輸,而輕操作性技能的傳授,比如說對行政學、管理學等理論性課程給予高度重視,但操作性課程含實踐、實驗等的課程的設置卻相對薄弱。
2.定性課程偏多,定量課程偏少。我國高校行政管理專業課程體制設置還倚重從抽象理論到具體實際的我國治學的傳統研究思路,可以看出課程體系設置上,定量類的課程較少,僅限于運籌學、政府經濟學、西方經濟學(微觀與宏觀)等幾門課程,
程,這就造成了我國的行政管理教育出來的好多學生不能對公共問題進行量化分析,只會搞理論,這是造成教學與實際脫節的原因之一,這客觀上也影響了學生的就業。
3.政治學、管理學類課程偏多,經濟類、法學類課程偏少。國內開設行政管理專業高校調查資料顯示,政治學類、管理學類課程所占比重過大,而經濟類、法學類課程所占的比重偏少,行政管理的大多數內容都與經濟有關。這樣的課程設置明顯不適合我國市場經濟的要求,政府部門需要大批熟悉我國法律和經濟的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我國的行政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更要趨于滿足實際需求。
4.課堂講授類課程偏多,案例分析與討論類課程偏少。從前面我國高校行政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在設置上可以看出,基礎理論課的門數、學時偏多,課堂講授類課程多為理論性課程、定性類課程,而案例分析與討論類的課程則多為操作性課程,目前好多各高校僅開設行政案例分析這門課上,討論類課程無論在開無論從在開課數目上,還是在學時安排上,都明顯的表現為不足。
三、行政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完善建議
本文針對于行政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中每門課程設置上的缺陷,提出完善行政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建議:
1.對于公共基礎類課程,各個高校在保持原有水平基礎上,還應注意以下環節。
第一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理論及形勢與政策、大學體育等這些課,在教學時要避免流于形式的現象,在教學過程中多重視對培養學生素養,并設置相應的實踐環節。
第二建議對行政管理專業的學生加強高等數學等課程的學習和教育,高等數學課程的開設有助于學生提高定量分析的能力,從而為學生學習定量性課程打下基礎。
第三在大學英語在具體設置上和教學上,要以提高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為目的,在口語、聽力、寫作課的課時上分配要加大比重。
第四應增加計算機應用課程,特別應增加上機操作實踐的課時。大學語文的設置要
避免流于形式,注意培養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特別是對寫作能力的培養。
2.對與專業核心課程,保持現有較好的課程設置的基礎上,繼續完善
要突出行政法學、經濟學(微觀和宏觀)的重要地位,設置充裕的課時以保證學生扎實地掌握其內容,并能根據理論知識具體分析行政法學案例和經濟現象。同時也要注意這兩門課程的具體開設時間次序,這樣很重要。應視提高管理心理學在課程中的地位,授課時切忌僅限于簡單的知識傳授,該課程應設置一些實驗環節輔助其教學。對于法學導論的設置要處理好與法律類課程的關系,對中國政治制度、社會學等課程不應設置過多課時,只需學生了解即可。對各相應開始本專業的高校不能為了突出行政管理學的專業特點,而突出行政學課程。
3.專業基礎課程設置應注意以下問題
高度重視公共政策分析課程,隨著社會的發展,各類用人單位越來越重視畢業生的綜合分析(對于行政管理專業學生來說是政策分析)能力,高校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上應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要重視行政倫理學課程的地位,設置課程體系時,不能忽視這門課程的重要性。
對中國行政制度史、地方政府學、政府經濟學、市政學的重要性相同,在課程體系的設置時,應避免區別對待。
4.專業方法與技能課程設置上,高校應重視所有這類課程的地位。
要把公務秘書實務放首位,由于社會對畢業生的公務秘書實務能力要求特別高,這就要求高校在設置課程體系時,一定要從實際出發,把提高學生應用能力的課程作為重點,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要重視行政案例的地位,增加討論性課程的課時,以提高學生對行政事務的分析能力。高校在設置課程體系時,應視管理定量分析、社會調查研究方法這兩門課程為重中之重的課程,以適應社會需求的新變化。對于電子政務與政府信息化建設、辦公自動化與應用只要做到讓學生基本掌握其課程要求即可,沒必要浪費過多課時。
5.專業其他課程和專業拓展與素質修養課,主要要關注與社會需求的結合度。
四、行政管理專業課程優化策略
1.協調理論性課程和實踐性課程之間的比例關系。針對高校行政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理論性課程和實踐性課程之間比例失調的現象,在進行課程體系改革時應轉變“偏重理論性知識的灌輸,而輕操作性技能的傳授的傳統理念”,增加培養學生行政能力和應用能力的課程,同時注意某些課程具有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的特征。
2.均衡定性課程和定量課程比例。高校在設置課程體系時一定要處理好定性課程和定量課程之間的關系,既要使兩類課程所開設門數的比例合理,又要確保兩類課程的總課時在量的分配上合理。
3.控制政治類、管理類課程總量,重視經濟類、法學類課程地位。通過調查發現政治學類、管理學類課程所占比重過大,是制約課程體系發展的重要原因。
4.縮減講授類課程課時,增加案例分析、討論類課程課時。縮短較容易的、不重要的講授課程的課時,但重要的講授課程不能縮短。在增加案例分析、討論類課程的課時同時,還要注意某些講授類課程可以用案例分析、討論的方式靈活授課。
參考文獻:
[1]史和平:以“三個代表“為指導全面推進我國行政管理學科的發展,中國行政管理,2005.9
[2]王凱著:從公務員考錄看高校行政管理專業學生能力的培養,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10